民主政治与兴才之路
中国改革杂志
作者:韩雪
仪征在村一级实行海选制,在乡镇党委政府实行公推公选,在科(局)级领导班子里实现公开选拔,在中层干部当中实现竞争上岗。“这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举措的推行,很重要的一点是领导者敢于做权力的自我剥夺者,敢于在这些改革当中进行自我解剖。”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于利中如此评价。
2008年7月19日,仪征市委组织召开了“行政体制改革暨仪征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讨会”,邀请了各方专家学者,对仪征的改革进行深入地讨论和理论性指导。
选举改革,民主创新成关键
解放思想之舟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长途中航行,要到民主选举和民主政治的彼岸,只有里程碑,没有终点站。
陈鸿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我国改革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的新征程、新阶段。光靠经济改革、单兵突击是远远不够的,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也远远不相适应。而这次会议对仪征、扬州,直至江苏,乃至全国有着改革导向性的意义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三十年来,仪征一直有着改革的光荣传统,改革意识强烈,领导决心大,勇于探索创新,其试点工作为干部选任改革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仪征公推直选基层党政二套班子、乡(镇)村“二个层面”全面展开,一个波澜壮阔、有序进行的基层民主建设大练兵、大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从基层向上层推进、市区局处职能部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基本做到公开选拔常态化、竞争上岗制度化、基层民主建设有序化,迈出了可喜一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三次到仪征召开调研座谈,将其评价为“一个组织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实践”。
吴建华(扬州市委党校副校长):仪征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没有思想的解放,公推公选不可能发展到公推直选。解放思想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具有先导作用,是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强大动力。
以往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上,存在着三种倾向。一是求稳,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稳重有余、创新不够;二是怕,怕冒风险、怕担责任、怕遭失败,认为“改革者长悲歌”;三是等,等红头文件,等上级指示,等别人的经验。结果在等待中丧失良机。而仪征人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路鲜、举措实、效果好,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
发扬了民主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改变了官员的“负责观念”。杜绝某些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重视,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认可的观念。从能力作风建设上要求,能办大事、会办难事、敢干新事;从作风建设方面要求,为民求真、唯实求实、为官求正。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袁绪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仪征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首先一个就是“民主”,仪征的改革实践始终把扩大民主作为推进改革的方向,由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直接参与干部初始提名和民主推荐,直接参与干部的选举,切实保障了基层党员群众民主权利的落实。
其次,通过“竞争”带动“责任”。公推公选,让大批年轻干部拥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在竞争中鉴别,在竞争中取舍,在竞争中实现能上能下,收到了“选拔一人、发现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有效激发了干部和人才队伍的活力。通过确认权力的授予主体和监督主体,让当选的基层干部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于基层群众,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权于民。
同时仪征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仍在“探索?”。作为一项新的改革,在其改革实践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仪征为此仍在不懈的努力。
从 “治吏”到政治体制改革
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成功的关键。干部手中运用着大量汇集的公共资源。所以,“吏治”,即为官员之治,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党的十七大提出综合改革,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步,综合性改革现在已经真正到了一种临界状态。
仪征的改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牵扯到很多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对政府转型、行政改革都有重大影响。现在我们的公务员,政务和事务不分,在其他国家实行选举选拔的政务官和考任选拔的事务官,在我们的公务员体系中却分得不清。而这个问题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中,都一定程度地遇到并亟待解决。
杨凤春(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当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中国正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情况面前,中国的社会向哪里去,中国的改革向哪里改,成为很多人意识和潜意识里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症结还在于被推迟了二十年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今天的仪征选举制度改革,也许将成为破解这问题的一个重要动作。
我认为任何有助于推动、促进中国选官制度改革的探索、试验和创新,在目前中国的条件下,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人民群众直接选举行政长官的权利还不充分,民主进程与我国经济大国、体育大国、文化大国的地位不相称。选官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打破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神秘性、内幕化、复杂化等误区。实际上,选举就是一种“本能”,同时中国民众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应当尊重。通过破除选官制度的种种弊端,有助于解决上下分离和官民之间的分离,使其中具有破坏性的能量,转化成新的政治资源,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仪征的试验实际上是以公开选拔、公开推荐、公推直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帮助我们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往前迈了一步。
让宏观指导为深化改革铺路
很多地方或者基层改革的问题,需要在宏观层面首先得到解决,这种宏观指导往往改革大踏步跨越的关键。
任进(国家行政学院宪法学教授):仪征改革的成功经验在于加强了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建设,推进党内民主进程和基层政权建设,而这些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下一步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要适应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处理好改革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政府依法行使任命权与党员群众、人民群众参与选择领导干部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与依法、依政策办事的关系。
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推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可以为中央的全国性改革提供经验,但要符合现有法律规定。不允许以改革的名义破坏法治,但如果有些制度有待改善,就要在试点基础上进行改革并推动有关制度的完善。以改革精神来完善有关制度,而不是以现有不完善的规定为理由来抵制改革。
石小敏:在改革中,很多问题如果不在宏观层面和全局层面上解决,那么基层的试验有时候会遇到很大的障碍。真正的解放思想需要落实到我们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上,落实到真正的实际工作上,落实到妨碍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发展的制度的破除上。所以我们研究仪征的探索和取得的经验,感觉确实应该从宏观角度再推进一些,这样我们基层改革实践才能顺利的成长和发育,使他们少费点力气、减少一些成本,然后渐入佳境。
高新军(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仪征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仪征在被列为试点之前就开始搞这项改革,从2002年就迈出了自己的改革步伐,从副乡镇长公推公选到乡镇“两委”的公推公选,不断发展到县和乡中层干部的公推公选。反映了一个清晰的深化改革的脉络。深化的原因是这种改革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也确确实实在实践中起到了实际的作用。
从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视野来看,这种转型的意义在于经济发展以后,民众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开拓和建立人民参与渠道的机会,将会是未来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来说,仪征目前的改革并不是权宜之计。政府要用公民交的税、让出的权利,来提高社会福利,这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机制,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一是政府内部要有权力相互制约;二是政府运作的公开透明;三是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这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
我国的地方政府治理和行政体制改革是比较复杂的。当前,我们在两委选举中推行的公推公选,有效解决了党委系统代表性问题,解决了只能有少数人参与选举的问题,真正把选举权交给了人民。在监督上,我们更多的是要在县和县以下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中国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结合,党委和政府的分工。现在很多地方党委领导干部都是交叉任职的,在监督、决策、管理方面可以通过交叉任职,用行政渠道实现对党的干部的监督。为了实现有效监督,我们还应该考虑,将行政体制改革推向深入,从政务公开的核心财政预算入手,在这方面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