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红颜知己第二十九节
乡政府大院终于安静下来,一连几天人们都不再说笑,一个个脸上一本正经的样子。
现在每到中午,几乎所有的人都挤到食堂里买饭,安秘书更是拉长着脸儿站在队伍里,仿佛谁欠了他二百块钱似的。刘志远和吴全有轮流朝县城跑,看来是去探听什么消息。
这一天终于有了处理结果:前河乡全县通报批评,刘志远、吴全有记过处分,安秘书党内警告处分。人们终于松了口气,心想幸好没有给谁撤职,要不乡里刚形成的权力平衡又得打破,到时候肯定又得儿穷折腾。
受灾减产是肯定的了,下面就是要做减灾赈灾的工作了,这种事很烦琐,既要统计各村实际受灾情况,又要上报救灾扶贫款的数目,过后还得及时发放下去。钱是一定的,分多分少可就有得说了,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稍微有出入就是不小的麻烦,乡党委自是很重视,一连开了几次会议,最后研究决定包村干部一律下去认真统计,深入调查,实事求是,争取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本来郑一凡这个周末想回去看看,但因为被安排下去包村,只好打电话给父母和张欣解释了,张欣难免有一番抱怨。好在这次是跟李秀玉一起去下庄村,郑一凡多少心里平静一些,下庄村离的很近,也富裕多了,又是跟着象大姐姐一样关怀照顾自己的李秀玉,就放心多了。
村支书孙书旺接到信儿,满头大汗的从地里赶回来,说是刚去制止了一起农户焚烧麦秸的事,原来这个村富裕了,不再拿麦秸当宝贝了,有的村民干脆一烧了之,这样既浪费又污染环境,县里早就明文禁止这种行为,但还是有不自觉的人顶风违之。
郑一凡虽然住在城市,但近几年老是有几天是在烟气重重中度过的,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呛的连眼都睁不开,一向很反感,于是就过问了几句,孙书旺很认真的说:“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把禁烧工作做好!”
谈到这次来的目的,李秀玉很认真的把乡里的要求着重讲了,最后叮嘱道:“一定要属实,不能虚报瞒报,弄虚作假,争取做到每家每户都要问到,将来哪个村要是出了差错,吃不了兜着走!”
“李主任,这可不是简单一句话的事,我们村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几乎一半的人都在外面打工、做买卖,今年遭了灾,就更是不能指望地里那点收成了,有的回来收完就走,有的根本就没回来,如今人去屋空,你让我们找谁去统计,这任务我可不敢打保票,你不知道现在农村工作有多难做,哎!”孙书旺一副作难的样子。
“你不能只强调客观,平时要钱要物时,也没见你少要了,那时侯你怎么不说,村里人少了一半,就少给我们点吧。哼!三天之内你给我搞出来,人员不够,你就把村小学的老师也派上用场,这点小事都办不了,你这支书是怎么当的?”李秀玉斩钉截铁,一点也不客气。
“好好,只要领导们重视,这事就好办了,我这就让人去写通知安排人手,你们两位也不要闲着了,一会儿亲自带队下去看看,是好是坏自己也好心里有数,省得说我们不认真负责。”孙书旺讲着条件。
“好,我们这几天就住下了,完不成任务我们决不收兵。”
人员到齐了,李秀玉和孙书旺把工作的重点和要求说了,郑一凡几乎一窍不通,听起来比那些村干部和临时抽调来的老师还认真。最后分组,郑一凡跟村长老杨一组,下面是两个学校的老师,岁数大的男老师戴一副眼镜,长的呆头呆脑的,简直就是个书呆子,另一个是个年轻姑娘,因为一副娃娃脸,所以看不出岁数。女教师很漂亮,一双大眼睛似乎会说话,姑娘也很乐观,每次一说话脸上先笑出一对小酒窝,给人一种无犹无虑的感觉,让人看上去很舒服,郑一凡就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对方脸一红,瞪了他一眼,这时才看出这姑娘内里挺厉害,是一个不吃亏的主儿。
郑一凡脸也红了,喃喃着说:“你叫什么,我好象在哪里见过你,你在市里上过学吧?”郑一凡这一套是从李秀成那里听来的,无意中就说出来了,说完不由骂自己怎么这么俗。
对方笑笑:“跟我说这话的人多了,怎么,你也在市里上过学?”说完一副早看透对方一切的样子。
郑一凡不想给人留下油腔滑调的印象,马上很认真的圆谎:“我一直在市里住着,真的,我肯定在哪里见过你,因为你的面相太特殊了,而且这么漂亮,我们男同志一般都要多看几眼的,自然印象就有了。”
女教师看到对方说的这么肯定,这一来自己也不敢否定了,尤其听到对方夸自己漂亮,谁听了也高兴。不由多看了对方几眼,这才发现对方也长的很帅,而且一看就不是乡下人,不由得有点害臊,红着脸说:“我叫王妍,是地区师院毕业的。”
“我说吗,我家就在你们学校后门不远,平时老去你们学校踢球呢,那球场真好,带草皮的。”郑一凡这话到没有说谎,有一阵儿是老去那里踢球。这时他也觉得没准真见过对方。
王妍不得不相信了,这一来两个人就近多了,有说有笑的跟在杨村长后面,再说起话来,因为不再撒谎,郑一凡显得自然多了,很快两人知道了对方的身份,原来王妍是去年刚毕业分来的,家就是大王庄的。
“你们村我去过,好象不大。”
“嘻嘻,你没听说过这句话吗——大王庄不大,小王庄不小,要想分出大小,反过来就知分晓。”王妍微笑着说出一段顺口溜。
“什么意思?”郑一凡一时没搞明白,小王庄的书记王金锁他是见过的,就是没去过。
“我们村其实连小王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我们却叫大王庄,听说当年两个村的祖先是亲兄弟俩,老大人比较忠厚,分家时让着弟弟,分的家产少,后来的子孙就不富裕,小门小户的就没发展起来,但当初是老大住过的地方所以取名大王庄。而老二的后代慢慢成了地主老财,老婆姨太太多,人丁也兴旺,最后村子渐渐做大,但名字却只能叫小王庄。”
“噢,挺有意思。”郑一凡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