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公推公选常态化的魅力

[阅读: 次] 徐州日报  金燕博 [字体: ]
  2003年,沛县产生了中国第一位公推公选县长,此举被称作江苏改革干部选任制度的一个大动作。徐州也因此成为公推公选的发祥地,带动江苏乃至全国的人事改革步伐。

  5年后的2008年,徐州依然走在全国公推公选的前列。从市到区,从县到村,从处级干部到村支书,无论是在规模、范围还是力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推公选正全方位覆盖徐州并向纵深推进。5年前的一个大动作,如今在徐州遍地开花,成为徐州人事选任的一种常态。

  公推公选之所以能够成为常态,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人事任免方式合乎民意,顺应城市发展。人民需要好干部,为民办实事,城市需要好人才,为之谋发展。

  公推公选的公开公正,恰恰打破了传统的“在少数人中选人”、“长官意志选人”、“凭关系用人”等用人方式的弊端。官大权大不如百姓手中的选票大。有关系不行,受个别领导青睐也不行,只有真才实学,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才行得通。公推公选,公开选拔,公正推选,何乐而不为?

  公推公选的常态化,也凸显出任选方式的无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首先是它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它更透明、更重民意、更重实绩、更重能力,更能赢得大家的认可。靠制度选人、靠机制选人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了用人机制。5年来,公推公选成为各级政府选人用人的重要机制,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公推公选极大地促进了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不踏实,没本事,不行!不钻研,不拼搏,也不行!笔试、面试输一关都不可。只有踏实能干,细心谨慎,才能信心百倍,勇敢闯关,赢得每一场竞争,博得大家的认可。

  公推公选在徐州能够遍地开花,成为常态,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纵观徐州5年来的公推公选,不同的职位,考察能力不同,考察侧重不同,有的更需大局意识,有的更重踏实肯干。不同市、区,不同县、村,所需人才不同,就要在考题上因需而设,做好文章。干部“过堂”,村民打分;电视直播,直面市民;人机对话,综合测试;“两推两差”,层层把关等等,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从不曾见照抄照搬的情景。秉承公开、公正原则,因地制宜,因需而设,才是做好、用好公推公选的根本所在。

  在徐州,公推公选已然成为常态,它不仅是广大人民对公平的希冀,也是推动社会公平竞争的有力保障。当然,要做得更好,走得更远,还需要我们顺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也需要我们坚持公正公开,常推常新。



2008-12-29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扩大用人民主 激发干部活力——安徽滁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查
下一篇:李源潮强调:深入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