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开面试竞选的职位是城市规划局局长,现在请一号考生入场。””一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边建设边申报规划手续,如果我是城市规划局局长,遇到这种情况,我将……”经过随机抽取,首位考生登台侃侃而谈。近日,通过山西运城电视台的全程直播,运城市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面试现场展现在广大市民眼前。(9月23日《山西日报》)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美国上世纪70年代通过的《阳光普照法案》就规定:公务人员必须保证对社会的”普惠”原则。拥有公众权利和公共资源的人,必须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公共信息,政府没有必要讳莫如深。何况,对于公开政府公共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有规定。
与传统的关门面试方式相比,山西运城市把副处级岗位面试过程全程搬上电视屏幕,这种直面公众的人才选拔方式值得肯定。在我看来,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程序,推行”广场面试”,既是对民意的尊重与回应。不回避敏感问题,敢于面对公众,接受民意检验,这是对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让公众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公众树立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公共信仰。
毋庸讳言的是,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用人唯亲,暗箱操作者并不在少数。由于用人机制不透明,不敢把问题公布于众,容易让百姓对干部选拔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媒体此前曝光的河南省农村信用社23岁考生拥有41年工龄,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的面试名单下写满领导备注,就是暗箱用人的典型。
现在,面试作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一个必备程序正在进入广大公众的视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但是谁为何被淘汰,谁如何”脱颖而出”,有关方面对具体面试环节往往秘而不宣,或者说只在小范围公开。普通公众只知道结果,不了解过程。只能凭借猜测或者小道消息来揣摩面试的合法性与公正性。不仅落选者不满意,公众也有意见。
对一个地级市来说,副处级领导干部岗位竞争激烈是事实,面试难免有人落选。让所有参与面试者在电视上PK,势必会让落选者在面子上不好看。但是笔者认为,不管考生面试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光明磊落。让脱颖而出者赢得理直气壮,让落选者输得心服口服。而且普通公众对此应该享有知情权与发言权。百姓长期生活在基层,对领导干部素质的认识与评价有着切身体会与独到的见解。他们也有表达欲望与发言权。有关部门直面问题,把官员面试的敏感问题摆到桌面上讨论,容易消除百姓的怀疑空间与暗箱操作空间,增强对官员的信任与期待。
近年来,公众民意渠道在不断拓宽,公开选人用人自然是吸纳民意的重要方式。广东省在面试环节还采用了”大评委现职制”,官员选拔由领导说了算变成了”大家说了算”,扩大了民主范围,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如果更多的领导干部在选拔之前都能在百姓面前亮亮相,征求百姓意见,不仅有利于促进选人用人公正,而且能增加人民公仆的亲民意识、责任意识。在我看来,全程直播官员面试,既像一盆冷水,泼向那些奉行关门决策、暗箱操作、密室用人的决策者;也像一口热气,温暖了公众的心;对公开选人用人作出了有益尝试。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全程直播副处级领导干部岗位面试情况,只是尊重公众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小步,因为对领导干部的面试评价,民意只有参与权、监督权。民意的力量尚不足以影响选拔结果。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如何扩大民意参与的广度、深度与科学性,增加民意取向在选拔人才中的权重。进一步说,这种广场面试还可以向更多领域延伸,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民意参与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