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湖北频道8月27日电(陈世琴 谭宜峰)8月26日,宜都市出台《村党组织、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意见》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选举暂行办法》,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和市直单位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实行无候选人"公推直选"作出制度规定。至此,宜都竞争性选拔干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的全覆盖。
从2003年初开始,宜都市委率先在姚家店乡进行"两推一选"试点,即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中采取"群众推、党员推,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的办法,真正把选择权交给群众。2006年5月,该市再次大胆实践,采取"党员自荐报名,党员和群众推选,党员大会选举"的办法,在57个市直机关推行党组织成员"公推直选",517名党员报名参与竞争,最后有9名普通党员当选党组织副书记,12名原班子成员落选,2名原党委书记当选为副书记,一位局长在竞争党委书记、副书记2次落选,最后仅以4票的优势当选为党委委员。
今年3月至6月,宜都市面向全省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以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的竞争形式选拔了8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吸引7个地市共35人参考,2名外地人员分别就任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和市文明办副主任。这是该市自2003年来第四次面向全市和全省公开选拔,选拔职位达22个 。
从2003年市委、市纪委换届时起,宜都开始对"两委委员"进行"民主推选",进一步提升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层次。在各个层次的竞争性选拔过程中,选拔的各个环节不断探索改进。今年实施公开选拔时,笔试变过去单一的基础知识测试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测试相结合;面试除设置撰写调研报告、演讲答辩外,首次增设由市委常委参加的现场能力测试,通过案例分析方式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同时,通过不断创新评价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竞争选拔中来,今年公开选拔中,变过去主要由组织人事干部担任评委扩大到"两代表一委员"、行业专家和干部职工代表;变过去注重考试成绩扩大到注重单位群众的公认度,并增加了本单位干部职工参加的素质测评和适合度测评,进一步增强了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宜都竞争性选拔干部扩大了干部选任工作民主,激发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为市委储备和启用一批人才,营造心齐气顺的干部选任环境。几年来,该市共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任用干部723人,其中提拔任用156人。通过竞争性选拔,该市建立起了80名正职、240名副职后备人才库。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宋文豹说,宜都能够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首位,竞争性选拔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新闻链接:
宜都党代表参与评估与监督 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化
新华网湖北频道8月27日电(陈世琴)8月20日,宜都市六届党代会监督委员会对该市的"四创一保"工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平安市,确保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复核)进行督办检查,13名监督委员会成员分成五个检查组,深入到各创建现场,采取"听、看、评、议"等方式了解创建进展、督办创建工作。
据了解,这是监督委员会今年以来第6次开展集中的监督活动。在第5次集中活动中,监督委员会就党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机关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问题的询问》、《关于工农路中段交通问题的询问》等10个提案举行公开询问会,要求有关部门公开进行答复,并对答复后的办理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受到了百姓欢迎。
作为全省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单位,宜都市委一直致力于探讨更好地发挥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在去年底召开的六届二次党代会上,该市在全省首创在党代表大会下设立决策协商与评估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均由部门的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企业的负责人和乡镇、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13名党代表组成。其中,监督委员会主要监督党代表大会精神及大会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对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市委和纪委两套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受市委委托就专项工作进展开展监督。决策协商与评估委员会主要就党代表大会及市委重大决策预案进行党内党外协商论证与评估,同时受市委委托就专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广泛收集党员群众意见,向市委提出工作建议。
8月5日,宜都市六届党代表大会决策协商与评估委员会将一份《市殡仪馆选址搬迁评估报告》送交该市常委会,供市委决策时参考。此前,该评估委员会的13名党代表在听取相关部门的选址方案后,对方案所提供的意向性选址一一进行了实地查看,并以人人发表意见和投票的方式形成了集中意见。这是该评估委员会今年来开展的第三次决策协商与评估活动。之前,他们还对该市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市二医院与枝城镇卫生院合并等事项提出了决策评估和建议。
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宋文豹说,两个委员会组织市内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党代表,开展经常性的调研评估,广泛听取辖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市委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