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个月面向全国的公开选拔,5位正县级领导干部今年10月下旬脱颖而出,分别走上市经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水务局和市旅游局的“一把手”工作岗位,至此,备受社会关注的我市公开选拔正县级领导干部工作圆满结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森介绍说,这次公选与以往公选相比有3个特点。一是层次高。以往我市公
注重改革创新 开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新途径
建设新太原的伟大实践,需要汇集一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为加强公选的宣传,扩大公选的影响,我市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各大报刊发布公告,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市经委主任、市教育局局长、市民政局局长、市水务局局长、市旅游局局长、太原日报社总编辑、太原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等7个职位(因太原日报社总编辑和太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两个职位报名人数未达到规定的人数,经市公选工作领导组研究,根据《公告》规定取消这2个职位的公选,所以实际选拔了5名领导干部)。来自江苏、湖北、河南和陕西7个省的优秀人才116人报名参加,其中博士、硕士占到50%以上,经过资格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93人。
经过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环节,5名人选最后确定,且他们的综合成绩均排名第一。但在确定人选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以考试成绩取人,而是把考试成绩作为一个优先考虑的因素,严格按公选确定的条件,在认真细致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的。考察中按照发布考察预告、组织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同机关人员和考察对象个别谈话、查阅档案和有关资料,对信访、举报信件进行了解核实,对考察对象的生活圈、社交圈和八小时以外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同时结合近三年的年度考核情况进行了综合。确定人选的原则是考试成绩结合考察情况,首先看综合成绩排第一名的考察情况,如果考察情况好,就用第一名。如果第一名不行,再依次从后面的人选中考虑。今年9月29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了5名拟提名人选。公示后,通过有关法律程序任命。
立足实践绩效 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氛围
实现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新太原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新的思想素质、新的发展本领、新的眼界和心胸的优秀人才,而制约太原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也是缺乏人才。目前,市直部门领导班子“一把手”平均年龄达52岁,在市直63个单位领导班子“一把手”中有17个单位的“一把手”年龄超过55岁,这与领导班子年轻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与领导班子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要求也有较大距离,与省会城市应具备的结构和服务功能也是不相适应的。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式选拔就不可能实现大的突破,而这次公选出的5名干部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36岁,平均年龄只有39.2岁;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1人,其中还有一名党外干部,使我市市直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在这次公选的全过程中,我市始终实施“阳光竞争”。纪检监察部门按照提前介入、靠前监督的原则,参与公选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施有效监督,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以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以试题形式蕴含选人用人标准,以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测评参选人员的能力素质,减少了选人用人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了优中选优。
建立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我市这次公选的全新实践,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良好效果,其重大意义在于打破传统的重要岗位“以人选人”的方式,突出“制度选人”,使“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了公选工作水平。
——阳光操作,高度透明,让民主说了算。报名阶段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推荐人选,考察阶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进行民主评议,讨论决定阶段实行公示制,选拔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要求。
——严格运作、全程监督,让程序说了算。对选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一切都以事前制定的程序和办法为准,严格进行监督,任何人都不能搞个人说了算数,从而有效地堵住了“口子”,截断了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路子”。
——综合测试、好中取优,让能力说了算。注重素质高、能力强是这次公选的一大特点。我市在考试考什么、怎样考上下功夫,把重点放在测试领导工作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突出了参考人员的认知、创新、协调和应变能力,做到好中选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这次公选工作成功实践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用人选人机制,不仅有效地落实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干部选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制度创新,既促使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又扩大了社会民主,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