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海宁市第七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已进入第五天。此次面向华东地区六省一市选拔的该市科技局、规划建设局、外经贸局3名副科(局)级干部在当地新闻媒体亮相后,在海宁市机关干部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大家议论说:“这样的公开选拔,过程过硬,结果服帖。”
海宁市委组织部领导介绍说:“此次海宁市公开选拔干部工作的选拔范围、选拔方法、民主公开程度、群众参与程度、选拔工作质量都创历史之最;从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海宁市已先后举行了7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活动,公开选拔干部总量占全市7年间新提拔干部总量的16%。”
近年来,海宁市在选拔干部人才工作中,认真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提高了群众参与程度和公选有效性,这样既使本地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吸纳了市外、省外一批优秀人才。
选拔职位科学设定,定向与分类相结合。海宁市委组织部根据定向选拔的匹配性和分类选拔的竞争性特点,认真分析部门班子结构现状,对具有较强专业性、人才较紧缺的岗位实行定向选拔,对社会管理、政务类职位实行分类选拔,以更好地选拔专门人才和优秀人才。7年间,仅对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就专门进行了3次定向选拔。
全程公开选拔环节,努力提高民主程度。海宁市每次公开选拔,都将选拔职位范围、报名资格条件、选拔程序环节、确定入选对象、选择录用人选等方面,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面试环节邀请组织工作监督联络员和该市“两代表一委员”的代表全程旁听;考察环节实行两次公示,在单位内部发布考察预告,并走访社区、家庭,增加考察工作透明度,有效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海宁市委组织部在公开选拔过程中还采取一系列新举措,防止“笔试遥遥领先、口试侃侃而谈、干事碌碌无为”的“高分低能”现象。一方面扩大面试和考察遴选比例,更广泛地选择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对面试人员进行心理素质测验,以考察其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决策能力等。同时,还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情景模拟测试,以准确评价考察对象的个性、动机和能力、素质,真正形成了“凭实力竞争,让真才胜出”的用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