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节
郑一凡又是白忙活了,这才知道上个项目有多么难。
见不是个办法,只好去找刘志远商量。
刘志远似乎早想到了,笑着说道:“知道难了吧?过去派过好多干部搞这个,基本上都是铩羽而回,大多是找不来项目和资金,就是偶尔找到一个,给下面的村一介绍,不是人家不热中,就是人家看不上眼,还有就是村里根本没那个能力来搞投资。你以为给他们招商引资,他们会多么愿意?里面的道道多了,就拿不热中来说吧,这种村干部属于保守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将来干好干坏有人会找别扭,反倒惹是生非。看不上眼的那些,一定都是少壮派,好大喜功,不知天高地厚,恨不得一下子搞出个摇钱树来。剩下的就是没钱的村了,他们连办公用品都买不起,你让他们怎么搞企业。其实你不用着急,我是定了每个村上一个项目,但那只是一相情愿,你只要完成一半,我就满意了。”
“噢……”郑一凡不由松了口气。
“虽然这样说,你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这个工作做好。我只提一个要求,那就是因地制宜、精益求精,争取每上一个,就要既适合本地情况又圆满成功,否则宁缺毋滥。”刘志远提着要求。
“这我可不敢打包票,项目再好,经营管理者要是没那两下子,照样亏损,这我跟你说起过的。”郑一凡为难的说道。
“我给你放权,以后的新项目、新企业,厂长经理可以搞竞争上岗,也就是招聘制。咱们也走出去,引进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还有就是老企业,这也归你负责的,不能只想着怎样招商引资,现有不景气的乡镇企业,你也不能听任不管,要是实在不行,就先在它们身上找找原因,看看能不能起死回生。还有就是好企业,你也要考虑是不是有什么潜力可挖,利用现有的优势,扩大再生产。这样你觉得如何?”刘志远开始放权,而且指出了方向——这就是所谓的帅才。
“要是这样,我可以考虑,但丑话说到头里,我也没有经验,就怕到时候给你捅了篓子。”
郑一凡一退为进,接着说道:“不过,我还是想亲自实践一下,中央还说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呢。我刚接手这个工作,不可能什么都十全十美。希望您能理解。”郑一凡现在只能实话实说了。明显看上去没了以前的骄气和信心。
“那是,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都能给你担,放心大胆的去干吧!”刘志远认真的说道。
刘志远能看不出来?但既然让他干了,那就应该给他打气,否则,到最后连自己也被牵连——可是你要提拔他当副乡长的,看看,闹笑话了吧?。
刘志远总的来说还是对郑一凡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的,不过他也有个想法——实在不行,就不为难他了,找个机会再换个人来干,那样两方面也都说的过去。
到时候只让他负责现有的乡镇企业,他是国营大企业出来的,这方面应该没问题——总比土生土长、没见过世面的老百姓强多了吧?再说他的所谓‘人才战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还要呆三年时间,就不信培养不出一两个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来?
看看再说吧,但愿他能不辱使命!
第一百零五节
郑一凡那能想到刘志远的‘实际心理’。现在领了‘旨意’,自是开始行动起来。
这次他不着急了,现在才八月份,离年底还早呢。
领导指出的重点很重要,自己虽然没有经验,但万事小心为妙,只有先实地考察了,再说每村适合上什么项目——他这次要微服私访,找完村长、书记,摸摸实际家底,再自己下去跟当地村民聊聊,没准就能有所发现的。
于是他开始一个村一个村的转,还不时到山上和地里找老乡们聊天,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灵感’,但多少也了解了一些老百姓的实际困难,更增强了自己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这天来到离的最近的小王庄。
王金锁对他仍是非常热情,又是端茶又是送水,还一个劲的巴结。
“王书记,咱是老交情了,没必要这么客气,我这次来是想和你探讨一下,除了砖厂的事,咱能不能从新考虑一个项目?”郑一凡以商量的口吻说道。
“那当然好,我也不想老这么僵着。你说说吧,我们一定考虑,只是我总觉得砖厂来钱快,别的项目要是比不过它,那我仍有意见。”王金锁说是说,老主意仍是抱着。
“我也没有什么具体项目,只是想实地考察一下,结合咱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思路,我再出去有目的的引进。”
“是吗?”王金锁立时没了积极性,一副应付的样子说道:“那就试试吧,但愿能如你所愿。”
“那咱就开诚布公的交个实底儿,村里有多少流动资金,又准备投入多少,这可是最关键的,否则高低不就,白耽误工夫。”
“我手里有五十万,可以全部投进去,本来上个砖厂用不了这么多,剩下的钱可以改善村里的小学设施。现在我全力支持你的工作,这你不能说我不讲人情吧?”王金锁说道。
“那谢谢了,启动资金我有底儿了,村里的具体情况你也介绍一下,因地制宜为根本,你说说吧。”
“这就不好说了,我们一直生活在这里,什么事也见怪不怪了,根本看不出哪里有什么好坏来,还是你自己四下里看看吧。”王金锁这句话到是大实话。
既然对方这么说了,郑一凡就开始亲自考察了,还一再拒绝对方陪同。
可一圈下来,什么灵感也没想出来。其实北方山区到处都大同小异,不外呼干旱的土山、低矮的灌木丛,能象下田峪长枣树棵子的,那就算作是好山了。
郑一凡无意中走过一个坐落在山脚的农户,一只大黄狗扑了出来。郑一凡在村里转了好多天了,很有经验,略一低头做出拾砖头的样子,果然把那畜生吓的跑了回去。
郑一凡越过石头砌就的围墙,看见院里有一拉溜兔舍,不由得好奇心起,决定进去和老乡谈谈。
因为他想到与其让村里办企业,还不如给老百姓找些最符合实际的致富出路,那岂不更能帮助老百姓吗?而且进一步想到了乡里那个特种养殖场,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它的技术优势,作为龙头产业,带动老百姓,发展些适合家庭养殖的动物。这养兔子可是个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