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省委书记——K省纪事(陆天明小说)

[阅读: 次]   [字体: ]
1
    相安无事地跟随贡开宸六年的那双皮鞋,竟然在那一刹那间,露出了它早该显
露的那种颓相:鞋跟突然松动,并眼看就要脱落下来。当时,他正应中央领导的紧
急召见,要从省委大楼前那个极其庄重开阔的院子里,赶往十六公里外的军区空军
专用机场,飞赴北京。鞋跟的脱落,着实让他好一阵不自在,不痛快。夫人病逝快
一年,类似这种小小不然的“不自在”“不痛快”已经发生过多起。比如,忽然的,怎么也找不见那支他特别喜欢的英雄金笔了……忽然的,那年冬天为去德国访问而特意添置的黑呢大衣上居然出现了一批大小不等的蛀洞,而这件高档的黑呢大衣至此为止,一共才穿过三次,完全应验了夫人生前反复叨叨过的一句话:呢料衣服越是久藏不穿,越容易招虫蛀……然后,忽然的,又发现卧室大衣柜柜门上的铰链和通往院子去的那条木板廊檐上的木头栏杆纷纷开始松动……继而,包括早年写的那份自传、一直在手头放着的几本相册、临睡前经常要随手翻它一翻的那套中华书局影印版的《资治通鉴》……统统找不见了。完全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有一回,甚至连身份证也找不见了。平时,像身份证这一类小零碎东西都是由秘书郭立明替他保管的。而那天,这个郭秘书居然声称一个星期前贡书记亲自从他那儿取走了身份证,并强调,一直也没将它还回来。为此,郭秘书还出示了《工作日志》为证。郭立明在贡开宸身边已经工作了好几年。这人心细,从被调到贡开宸身边的那一天起,就坚持每天使用一本很厚的《工作日志》,记录贡开宸的每一点活动。这本《工作日志》足有四五公分厚,用储石色磨砂小牛皮精心装帧。
    “哎,你这个郭立明!我取身份证,干吗使啊?”贡开宸哑然失笑道。他如此
反问,当然有充分理由。因为,平时在省里,他的确用不着这身份证,即便去坐民
航班机,临行前,省委办公厅肯定会给机场有关方面打招呼,机场方面肯定会安排
一条重要贵宾专用通道供他使用。他和他所有的随行人员就可以一律地免去必须使
用这身份证明的一套又一套“麻烦事儿”。
    “我不知道那天您为什么要从我这儿取走您的身份证。但,您确实取走了……”
三十刚出一点头的郭立明红起脸,惶惶地站着。那本大十六开本的《工作日志》则
摊开在办公桌上。“……您取走后,一直也没还给我。要不然,在《工作日志》上
我一定会有记载的。”平时性子显得有些过分阴柔的小郭,每每到这种“关键时刻”,
就会特别的固执,甚至会“寸步不让”。后来,贡开宸恍然想起,身份证确是他自
己取走了的:有一回去省人民医院住院部于部病房看望一位老朋友。老朋友的孙女
刚考上大学,听说了他的身份,十分好奇地问,你们这些当省委书记的,人称“封
疆大吏”,声名显赫,权重一时,大概就不必像我们这些平头百姓那样,还要办什
么身份证之类的东西了吧?他笑道,那,也得办哦。我们都是共和国公民嘛。那女
孩怎么也不信。他就笑道,好嘛好嘛,有机会一定让你亲眼瞧瞧“省委书记的身份
证”。大概就是那天从医院回来,向郭秘书取了身份证。但后来,再没可能挤出一
块完整的时间去看望那位老朋友。老朋友的那位孙女因此至今也没见着“省委书记
的身份证”。而身份证也就一直在他办公桌抽屉的一只角落深处,静静地撂下了。

                 2
    上车前,他用力地跺了几下脚,把松动的鞋跟又强安到鞋底上。
    家里应该还有几双质量很不错的皮鞋。但他懒得去找。
    假如夫人还在,这样的事,应该说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但她先他而去了……她
跟他同岁,不过小他几个月而已。她在一个直属中央部委管辖的驻省科研单位里做
行政工作,算起来也是个老资格的副厅级领导干部,也是大忙人,忙得连双休日都
不照面。很多年前,他曾经笑着跟她感叹过,说自己“苦啊”,有老婆跟没老婆一
个样。她默默地一笑,然后很平静地告诉他,肯定不一样。“如果有朝一日,我走
在你前边,你就能体会到了,这个家……(说到这里,她忽然停顿了下来,神情略
有些黯淡,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恢复了常态,淡淡一笑地继续说道)有我,跟没我,
还是很不一样的。”
    现在,他确实体会到了,有她,跟没她,真的不一样。
    她说话,总是那么平静、简洁、准确、条理,跟她的微笑和为人一样。
    车队很快驶出了省委大院那个用花岗岩砌成的大门楼子。他喜欢花岗岩。它朴
素。坚硬。大气。当时有人建议用较为华丽的云纹大理石来装饰,被他一口否决,
各种规格的大理石板都已经拉到工地上了,还是被他一口否决。他就是希望省委大
院能够整体体现一种他追求的“朴素、坚定、大气”。他认为,这对于全省几十万
于部也是一道无声的命令、一种有形的脚注和潜移默化的渗透、辐射,既是永恒的
昭告,又是借政治场景去体现人文精神的一次绝好机会,事后必能取得举一反三、
辗转反侧的效果,是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院整修完工后,果不其然,许多人、尤其是头一回踏进此大院的人纷纷感受
到一种“震撼”。那一片片乌黑的树林和傍晚时分从树林深处掀起的阵阵林涛,映
衬着大楼略显生硬而又坚定的线条,再加上院子里那种难以名状的安静和洁净,似
开阔又幽深,既包容又单一,无处不显现着某人雄浑厚重而又孤独的背影……
    说到“背影”——其实,贡开宸很少有那个闲暇时间,独自在他精心构筑的这
个大院里散上一会儿步。充其量,驱车进出大院时,假如心情还不错,他会略略地
侧过脸去,透过那深色的车窗玻璃,朝着大院的某个角落惬意地浏览上几眼。而今
天,他连这种浏览的心情都没有。此时此刻,困扰着他的很难说是一种焦虑急切,
还是烦恼忐忑,准确地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午六时左右,中央办公厅通知,总书记要紧急召见他。让他当晚十点前务必
赶到中南海勤政殿。他马上让小郭查了一下民航班机时刻表,六点到十点之间,有
三个航班飞北京,机票并不困难。但问题是,起飞时间或者太早,或者太晚,都不
合适。经稍许犹豫,他亲自拨通军区空军刘司令员的电话“求助”。十五分钟后,
刘司令员打回一个电话来,告诉他,非常“巧”,军区空军正好有一架运输机要飞
北京执行任务。起飞时间合适。有关各方,也均已安排妥当。半个小时后,将有军
区空军作战部的一位副部长驱车到省委大院来接他,陪同他前往空军机场……
    ……现在,那位还不到四十岁的作战部副部长亲自驾驶着一辆挂有空军车牌号
的高级轿车,引领整个车队,穿越繁忙的市区,快速而平稳地向机场进发……

                 3
    整个市区都处在下班时的交通高峰中。假如没有近五年来修建的那两条城市环
道和十几座立交桥发挥排解疏导作用,那么,此时此刻这几条市内交通主干道,一
定会像患了严重粥样硬化症的血管一样,在高强度的运营中,一阵阵抽搐,一阵阵
表现出异常的滞重和痛苦。往常,只要时间允许,贡开宸时常会让司机故意绕个道,
走一走市中心的某一条干道,顺便去测试一下那儿高峰期间车辆通行情况,以检验
各城建、交管部门上报的种种“喜报”的准确有效程度。但今天,他已然没有了这
样的心清。他需要尽快赶到那个军用机场。二十分钟前,市交通指挥管理中心接到
通知,要求他们确保这个车队从各道口顺利通过。很显然,交管中心的工作是有效
率的。车队到达前,大小每个道口都被一至三名,或三至五名交警有效地控制了起
来。整个行程中,车队不仅没有遭遇一个红灯,也没遭遇一次意外的堵塞。
    “我们提前了三分钟。”到达机场后,那位年轻的副部长走下车,大概出于职
业的素养和习惯,低声向走在他身旁的郭秘书宣示。
    机场方面在贵宾室做了周到的迎宾准备。几位主要领导受刘司令员的委托,都
在候机楼的一个侧门前迎候着,非常热情,非常诚恳。贡开宸在贵宾室里勉强地坐
了一会儿,略略地寒暄了几句,连一口茶都没喝,便提出:“我们可以登机了吧!”
他想尽快得到一个独处的环境,让自己安静下来。他要认认真真地想一想,切实地
估量一下两三个小时后的形势——总书记究竟会对他说些什么,自己又应该向总书
记报告些什么……在“说”和“报告”之后,整个局势又会发生哪一种不可逆转的
变化……
    ……对今天的“紧急召见”,贡开启既感意外,又觉得在意料之中。贡开寰进
入K 省省委领导班子,作为一把手全面主持省委工作,已有六七年了,从来还没有
被“紧急召见”过。六七年来,他一直告诫自己,居此高位,当然要尽可能地做至
“俯仰天地”“泰然处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但是,肩负这么一副重
担,上对集民意于一身的中央,下对化生灵于千万的百姓,累卵系于一发,不能不
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可以说,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可
疏忽大意,要慎之又慎。他觉得自己一贯以来,是坚持这么做的。所以,一旦接到
紧急召见的命令,还是感到“意外”,“突然”。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近一段时间
以来,他一直预感要出事——而且是要出大事。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决策层中,这一
段时间以来,有这种“预感”的,远不止他一人。所以,对这样的“紧急召见”,
隐约之中,似乎又觉得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是“文中应有之义”,只不过,它终于
在今天发生罢了……
    ……事情的缘起,大概都因为那个“大山子”。
    大山子,没有山,更没有大山。出城圈,地平线上雾蒙蒙,灰蒙蒙,在高耸的
烟囱和庞大的炼铁炉炉体群背后,起伏着一片片褐黄色的丘陵。那里蕴藏着共和国
版图上少见的高质量的煤炭和铁矿石。在这片雾蒙蒙、灰蒙蒙、轻易见不到净蓝色
天体的地方,常年生活着三十一万到三十四万人。一个城市,只有三十来万人口,
在中国,无论怎么算,它都只能被认为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县级市。但它拥有中
国最大的一个国有企业。这个企业之大,即便拿到全球去比,也应该被认为是数一
数二的。全城三十多万人中间,有三十万人在这个企业里工作。这个企业叫“大山
子冶金总公司”。由于拥有这家总公司,大山子曾是远东最大的几个钢城和煤城中
的一个,因而名震遐尔。它的市长和市委书记历来都是副省级的。那个大山子冶金
总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历来也都是副部级的。几十年来,它们给K 省输送过好几位
省委书记和省长,给国家冶金部和煤炭部输送过好几位部长和部党组书记。有人说,
它是我们这个共和国“国宝级”的特大型工矿企业。有人说,共和国的工业化进程,
曾经是踩在它的肩膀上起步的。还有人说,四五十年前,大山子发一天高烧,中国
的工业生产就得报三天病危等等等等,所有这些说法,即便稍许有一点夸张,但确
确实实并非故弄玄虚,骇人听闻。然而(请注意这个让人无可奈何的“然而”),
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整个中国摆脱种种羁绊,犹如初春开河时的黄河河道,涌起
千万重冰排,匐然染绿左右两厢那一大片深沟大壑的古老土地时,大山子却在持续
发着高烧,报着“病危”……哦,这个曾被誉为中国和K 省的骄傲,共和国最重要
的钢铁煤炭生产基地啊,今天却颤栗着哆嗦着,踉踉跄跄地迈着久病中虚弱的脚步,
濒临绝境……
    三年前,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由贡开宸亲自拍板,省委向大山子投入二十多
个亿的技改基金,意在挽救这个老基地。三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更为棘手的是,在K 省,像大山子这样的老工业基地,还有好多处。虽然不能
说都在发着高烧,都已经报了“病危”,但大部分确实都处在举步维艰的境地之中。
高炉的烟囱不冒烟便罢,越是“冒烟”亏损越多。巷道不掘进,也会亏得少一点,
越是掘进反倒亏得越狠……
    真是出鬼了。
    更严重的是,由于它们的存在,连带整个K 省无力变革,同样显得“老态龙钟”。
而拥有七千万人口的K 省,也曾是中国一个工业大省。
    问题在哪里?
    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此局面又能残延到何时?!!
    半年前,总理带人来视察,前后十天,贡开宸一直相侍左右。十天后,总理走
了。他作为K 省的一把手,却越发地忐忑不安起来。总理的此次视察,非比寻常。
一,以往,不管哪一位中央领导来K 省视察,一般情况下,在视察过程中,总会跟
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做一次长谈。这种长谈,总是很深人,很坦诚,针对性也强,
谈得非常知根知底。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谈话,贡开宸都自觉受益匪浅。受益的还不
只是在工作方面。他觉得通过这样的谈话,自己和中央领导在内心里走得更近了,
相互更加了解了,得到了进一步的沟通。要知道,这种沟通,不仅重要,而且极为
难得;另一方面,在这种长谈中,可以品出中央领导更具个人特色的执政经验和对
大局的宏观把握,从中他也总能比评出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做及时的调整。
而这一点,也是平时从公开的文件、指示、讲话中不容易获取的。他确信,中央领
导只有信任你,才会跟你“促膝长谈”。如果没有一点可信性,还跟你谈什么呢?
但这一次,就没有谈。他不知道总理是否跟别的省领导谈了。他也不便去打听。但
所能肯定的是,总理没跟他谈。二,以往,不管哪一位中央首长来K 省视察,结束
视察前,总会召开一次全省的干部会议,就中央最新的工作精神和此次调研中觉察
到的该省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一些相关指示。但这一回没召开这样的会,
也没做这样的讲话。为什么?他不安……三,总理此次来K 省的主旨就是为大型和
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做调研。K 省的问题着重表现在大山子。但十天中,总
理偏偏没去大山子。平时在跟贡开宸的交谈中,也很少提及大山子。为什么?总理
是一个从不回避矛盾的人。这一回,他……为什么要持此种态度?难道中央决策层
对大山子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只是觉得还不到“摊牌”的时候?还是因为别
的什么?别的……还有什么呢?贡开宸越想越不安。
    总理走后,不到一个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派
出一个工作组专门到大山子做“调研”。在大山子差不多待了有两个星期。让贡开
寰感到十分不安的是,他们走时,也是一声不吭。以往这些部委来人(其中不乏从
K 省调去的同志),见了贡开宸,总是有说有笑的。贡开宸向他们了解一点内部精
神,内部动态,他们也总是少有忌讳,把说话的界限放得很宽,忌讳也少。最多,
说完了,再笑着追加一句:“贡中委(贡开寰最近这一届的中央委员),咱们这可
是哪说哪了,一切都以正式文件为准。”一句抹平。但这一回,却完全一副公事公
办的架势。事先和整个调研过程中,只跟省委办公厅打招呼,一直回避跟贡开宸打
交道,说他们这一回“只是做一些常规性的社会调查,就不惊动省委主要领导了”。
他们临走时,贡开宸特地赶到他们住的宾馆去看望。这几位平时很熟悉的“钦派翰
林”却个个显得既“木衲”,又谨慎。现场气氛也相当“沉闷”。一直到走,他们
也没有向这位省委一把手做任何调研“汇报”。这也是极为“不正常”的。按惯例,
按组织原则,一般情况下,中央任何一个部委派到省里来做调研,或处理某一事件
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是“在省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结束工作时,一般也得向省委
做一次汇报。此类汇报,即便是例行公事,也总是要“例行”一下,除非发生了什
么非常情况……
    后来,贡开宸便听说,在他们逗留大山子期间,省里有一个叫“马扬”的年轻
干部,曾去“告”了省委一状,在这些北京来的同志跟前,“历数”贡开宸和省委
这些年在“大山子问题”上的“失策”,足足谈了四五个小时。此后,又把这些
“失误”,写成了一份六七万字的“条陈”,给调研组的同志带回了北京。据说这
份“条陈”,最后转呈到了总书记手中,总书记阅后,当即批给了政治局全体常委
(还有一个说法是,批给了在京的政治局全体委员),在中央决策层里引起了相当
的“反响”。于是,才有了这次“紧急召见”。
    听说此事后,贡开宸让人从侧面“查”(应该说“了解”)了一下,省里确有
这么一个叫“马扬”的人,曾在大山于冶金总公司属下的矿务局干过,担任过一届
该矿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职务,几年前调到省城,现任省城经贸委主任。正局级。
年纪不大,四十出一点头。此人“脑袋瓜相当够用”,跟调研组的同志的确长谈过
一次。至于,此次长谈,是他主动找人家调研组的,还是调研组得知K 省有此等知
情者后,主动去找的他,就不得而知了。事后,马扬是否真写了一份六七万字的
“条陈”,矛头所向。是否“直斥”贡开宸,那就更不得而知了。
    贡开宸没有让人进一步去“追查”条陈的事。
    他觉得,没必要显得那么“小气”。“谁挡得住哪块云彩要下什么雨?算了吧!”
    他觉得,此类事,本不该追查。当然,也不便追查……
    他觉得,多年来,自己俯仰天地,可以说,无愧多样。所能做的,都尽力地、
竭力地去做了。至于,依然没能做好,此亦是大江东去,木落萧萧,已不是他的本
意了……
    但忐忑不安的心绪,却总是在他胸中郁积,屡屡地、屡屡地拂之不去……

                 4
    飞机起飞时,一大块黑突突的雷雨云恰好在机场L 空以东四五公里的地方形成,
并急速地向四周扩散翻滚。雷声因此不绝于耳。浅蓝色的闪电一再地把已然融进夜
色的两片机翼刻画出来示众。很明显,今年最后一场雷暴雨正在逼近。这也是秋即
将逝去的信号,是秋告别的倾诉吧。
    机长过来请示,要不要推迟一点时间起飞,等这一阵雷雨云过去?
    贡开宸问,那要等多长时间?
    机长答,很难说。也许三十分钟。也许……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绝对不行。贡开宸迟疑了一下,马上问,假如在平时,你们执行军
事任务,遇到今天这样的情况,会起飞吗?
    机长答,那,当然要起飞。但,今天您不是在机上吗?
    贡开宸笑了,说,我也在执行任务啊。那就起飞吧。赶紧飞。
    随后,郭秘书送来一片预防晕机的药片,送来一份由省经贸委汇总的本省近期
相关经济活动的一些数字。虽然汇总者已经把它们分类列成了清晰的明细表,但仍
然密密麻麻地占据了整整两页半的篇幅。每一回见中央领导,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准
备。不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数字和数字之间的关系,数字和数字后边的背景。这
堆数字和那堆数字碰撞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那堆数字影响着这堆数字必然会产生
的某种走向、趋势……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和一系列解决
措施……这些都还没在这份明细表上列出。要是在以往,去一趟北京,总还要捎带
办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比如,省委组织部会请他顺便去中组部谈某个干部问题,省
财政厅(或省长邱宏元)会请他去财政部谈一点什么补充预算问题。有一回,省安
全厅的同志还把他带到了国家安全部,听了一回“惊心动魄”的情况介绍……他自
己也许会抽一点时间去广电总局或新华总社看一位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班的“老同
学”,去琉璃厂古文物一条街品品铜绿,嗅嗅墨香(去年,经北京方面老朋友介绍,
他去了一次京东南角的潘家园文物市场,真让他过了一把文物瘾。但他不可能有那
么多时间在那人堆里挤擦,也不可能蹲在地摊前跟摊主讨价还价,回过头来想想,
觉得还是琉璃厂那购物环境更适合来去匆匆的他)。但这一回,所有这些捎带要办
的事,一概都免了。也没人请他捎办什么事了。所有人忽然间都变得非常知趣。小
心。谨慎。
    ……飞机开始动了……他合上眼……往后靠了靠……并不想喝茶,但还是下意
识地把手伸到了那只青花茶杯冰凉的杯把上。空军的同志想得很周到,准备了他喜
欢喝的信阳毛尖。惯于运货的这位运输机的机长在操纵飞机爬升时,显然想到了今
天运的不是货,爬升得比客机还要平稳。但即便这样,贡开宸还是感觉到了一阵阵
头晕。药片得过三十分钟才生效……夫人在世时,曾教过他一个预防晕机的“绝招”
    :临上机前,把治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贴在肚脐眼上。这招,他使过不止一回,
应该说,每回还真管点用。自从夫人去世,他依然乘机,却再也没使过。他并不是
已经把夫人那时的“谆谆教导”丢在脑后了,也不是担心使旧招会触景伤情……只
是……只是……只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就跟皮鞋、大衣这些零七八碎的物
事一样,家里备用的都挺多。大衣也有好几件。但自从夫人去世,他总是盯着今天
上飞机时穿的这一件灰呢大衣。为什么?同样说不清。
    ……他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的脸色有一点灰白,甚至说它“苍白”,大概也不
为过……
    他还知道,郭秘书此刻一定坐在机舱过道对面那个离他最近的座位里,在密切
地注视着他。郭立明是个好秘书。该他做的事,一件都不会少做。不该他做的,绝
对不会多做一件。特别难得的是,他总是消失在需要他消失的时候,出现在需要他
出现的那一刻。贡开宸还知道,此刻,郭立明内心里一方面是担心他身体状况发生
意外变化,另一方面是在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当口,向他汇报马扬的详细情况。贡开
寰知道,在这件事情上,郭立明会做得非常主动的。虽然贡开宸没有授意,但是,
郭立明一定会主动地千方百计地去搞清楚这个马扬的底细。
    ……但此时此刻,贡开宸并不想听郭立明的情况介绍。此时此刻还有一件比
“马扬”重要得多得多的大事,需要他趁飞机降落前仅有的这一两个小时里,对它
进行一次最后的估量:此次,他带了一份请辞报告去北京。他要认认真真地再合计
一下,再盘算一下,见了总书记,到底要不要主动提出辞去K 省省委书记一职,主
动为K 省这两年发展的滞后、缓慢,承担应该由他来承担的那份责任。如果要提,
什么时候提出最为合适……
    请辞报告在抽屉里已经放了许多天了。是他自己起草的。修改了很多遍。也许
是因为“痛下决心,如释重负”的缘故吧,一开始就写得很顺手,一气写了五六页。
    说了许多“心里话”。写完后,心里果然轻松了许多,甚至还生出些许“悲壮”
之情。有几个核心段落,写得相当有文采。重读之余,不禁感慨系之,怦然心动。
但经验老到的他从不相信信手拈来的“成果”。于是按老习惯,将它丢进抽屉,冷
静地锁了一个星期左右,而后再拿出来审读。果不其然,觉得当初下笔未免有些感
情用事了,字里行间隐隐地、却又是顽强地透露着一股不该有的“委屈”。大加砍
削,剩下一页半左右,再冷一冷,锁它两天,而后字斟句酌地又推敲了几遍,改去
了所有带感情色彩。或有可能引起误解的用词和语句,把通篇的主旨完完全全、干
干净净地锁定在“责任”二字上。
    这件事,要不要跟常委们打个招呼呢?犹豫再三,觉得还是先不要声张,以免
引得满城风雨,杯弓蛇影。等了解到中央确也有此意以后,再去做工作,为时也还
不晚。为防泄密,他甚至都瞒住了小郭,没按通常会做的那样,把草稿交付郭立明
去誊印;只是取出五年前从北京琉璃厂荣宝斋买的那本木刻水印仿古信笺,磨一池
墨汁,舔饱毛笔,亲自将草稿恭恭敬敬地誊抄了一份,签上名字后,还郑重其事地
盖上了一方私印。开罢信封,端坐在办公室那把布面的老式软垫圈椅里,居然面对
着那方仿宋铁线阳刻大红印章,闷闷地呆坐了好大一会儿,一遍又一遍默读着这份
简约、恳切到了极点的报告,唇角不禁略略地浮起一丝苦涩的微笑。是的,此举在
他,并非只是个“姿态”,更不是借机要给中央哪个部门、哪位领导施加什么“压
力”,也不是以此宣泄多年来工作中积累的怨气,不,他是真诚的。他真诚地要以
自己的“请辞”昭告天下:他贡开宸愿意为自己没能做好的事负一切应负的责任,
并恳请后来者能从中汲取应该汲取的教训,真正办好K 省七千万人这一档档大事。
    但教训到底在哪里呢?一想到“教训”,他又难免激动起来。
    教训……众说纷纭……实在是众说纷坛啊……
    假如总书记问到这一点,自己能把它说清楚嘛?说不清?还是……说得清?
    胀懑的胸臆间,顿时又自觉异常地沉重起来……呈现在眼前的这两页仿古木刻
水印信笺和一笔一画俱端正凝重的字迹也仿佛模糊了,并且晃动着飘摇起来,惟有
那方大红印章在飘摇中越来越显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这方仿宋铁线阳
刻私章并不是他最喜欢的一枚印章。誊抄完报告后,到底铃盖哪方印章,也颇费了
他一番心思。这些年,贡开宸积攒了不少枚印章。最讨他喜欢的大约有那么五六枚。
    所谓“喜欢”,在他,主要不看石质i 也不看是否出自名家之手。因为,以他
的地位,要得一枚名家的作品,一方珍稀的石料,都不是难事。最难的是,小小方
寸之间,刻家走刀运锋,能充分营造出一种他所要的气韵和气度,能得其心而透其
意,也就是我们前边提到过的那六个字:“朴素,坚硬,大气”——在这儿,“朴
素”
    二字应该更换成“拙朴”。以此标准衡量,最后筛选出的五六枚中间,真让他
爱不释手的无非也就一二枚而已。但经再三斟酌,最后用在这封请辞信上的那一枚,
却并非是他最喜欢的那一枚。为什么?他觉得那一枚刻得太“大气”了。字体又是
古奥的秦篆。变形中张扬着个性。“大气”,用在激战前发表的“撤文”上,可谓
相得益彰。张扬个性,用在私人之间的交往中也还勉强说得过去。而今天,要针盖
的是“请辞报告”,怎么能“大气”?又怎么能“张扬个性”?“大气”了“个性
化”
    了,再加上一个“古奥”,都会让人觉得有“不服”、以至过于“嚣张”之嫌
……
    这都是非常非常犯忌的啊……,怎么能“大气”?又怎么能“张扬个性”?
“大气”了“个性化”了,再加上一个“古奥”,都会让人觉得有“不服”、以至
过于“嚣张”之嫌……这都是非常非常犯忌的啊……

                 5
    郭立明一直没敢回到上飞机时分配给他的那个位子上去。这几十分钟里,他的
确一直坐在离贡开宸不远的那个空位上,密切地注视着贡开宸脸色和脸部神情的每
一点细微变化。后舱的暗处,还坐着两位军医。这是应郭立明的要求,由军区空军
派来的。郭立明没让他俩穿白大褂。他不想让贡书记觉出有大夫随行,不想把这一
路上的气氛搞“紧张”了。按说,六十岁刚出一点头的贡开宸身体一直还是挺好的,
无非就是有一点晕机(跟年轻时就有的那点恐高症有关吧),一般情况下,吃一两
片“乘晕宁”或“安定”,闭上眼睛歇息一会儿,等一接着药性,就没事了。郭立
明跟着,经历过多少回了,每一回都这样。但这一回,郭立明却不敢大意。这一段
时间以来,“老人家‘的状况有所变化,一向挺正常的血压,高压却时常会突破一
百四十这条警戒线。睡眠更不好了。过去一两片安眠药就能被”打倒“的他,现在
往往三片四片也”打不倒“了。眼圈发青了,并且出现了衰老的重要症状——眼袋
严重下垂,头发越见稀疏,脸部的肌肉也日见松弛……
    正如贡开宸料想的那样,郭立明还想在飞机降落前,找个机会向他做一个情况
汇报。
    但跟贡开宸猜想的不一样,郭立明要汇报的,并非是马扬的情况。前些日子,
郭立明的确主动去了解了一下那个马扬。郭立明很明白,贡开宸早晚是要找这个
“马扬”的。不管是正面找,还是侧面找,是悄悄地找,还是“大张旗鼓”地找,
事先准备好一份有关马扬的详细资料,是绝对必要的。避免事到临头,被动。但此
时此刻,他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马扬”。一向谨慎有余的他,鼓起千百倍勇气,
要犯一次自己人生的大忌,做一件自打来到贡开宸身边后从来也不会做、从来也不
敢做的事情:干预一下这位省委一把手的一次重大决策——他要力谏贡开宸,让他
千万不要去主动请辞。
    郭立明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得知贡开宸已经向中央写了请辞报告的。他
当然不会去翻看贡开宸的抽屉。但按保密规定,他有责任每天去清理书记使用的字
纸篓。一旦发现有记录带密级内容的废弃字纸,在以往,当天就得交保密室,集中
销毁。现在各办公室添置了先进的碎纸机,便自行先将它们粉碎,等粉碎机贮藏箱
里的积存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再取出一并交保密室处理。那天,他就是在清理字纸
篓时,发现了贡开宸扔弃的那份最原始的请辞报告草稿的。一开始,他并没有把它
当一回事。因为,他跟省委大楼里的每一个人一样,绝对不会相信,生性刚强、并
历来自信的贡开宸竟然会“主动请辞”。完全不可能嘛。贡开宸头脑里即便也会偶
尔冒出这种想法,充其量也是一时性起,说说气话,发泄一下,而已而已。但后来,
一再地在字纸篓里发现此报告不同稿本的“残片”,经过仔细比照,“研究”,他
看出,书记是在反复修改着这份报告,精心地运作这件事,他才渐渐地把它当真了。
但他还是不相信,到最后一刻,贡书记真的会向中央呈递这份报告。一直到今天下
午七点左右,贡书记的大儿媳修小眉打来一个电话,才使他确信,这一回贡书记是
动真格儿的了。那时候,他们已经准备要去机场。修小眉间,出什么事了,要赶去
北京?郭立明说,没什么事啊,就是中央领导召见。修小眉追问,真没出什么事?
郭立明反问,你觉得呢?修小眉迟疑了一下说,没出什么事,他为什么要我马上把
全家人都召集到枫林路十一号(贡开宸的住宅小院),并下达了严格的禁行令:在
他回到K 省前,不许家人随意离开枫林路十一号外出活动。特殊情况者也不得例外。
一定要外出者,必须获得他本人或修小眉的批准。但他又告诉修小眉,在他赴京期
间,家人中不管是谁、以什么事由向她请假外出,她都不要准许。否则,便拿她是
问。听修小眉这么一说,郭立明心里一紧,嘴里却只是曼声笑应道,是吗?那贡书
记对你们可就是太严厉了。
    “我爸他真的没事?”修小眉的声音中已经带上许多不安和忧戚的成分了,
“他……他真的要被免职了?”从她嘴里突然蹦出关键的这一句。
    “免职?开玩笑。谁跟你传这个谣?”郭立明竭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静。
“你真不知道?”修小眉的声音开始发抖。
    “谁说的?告诉我。”郭立明严肃起来。
    “……”修小眉沉默着,从电话里传来她粗重的喘息声。又过了一会儿,她说
道:“我看到……看到他写给中央的那份辞职报告了……”
    “你怎么看到的?”郭立明追问。
    “……”又是短暂的沉默。
    “修大姐……”
    “……有三四天了吧……那天晚上我上枫林路十一号给他送药……你知道的…
…最近他血压不太稳定……睡眠也不太好。我又不太放心你们省委大楼门诊室那两
个实习大夫,所以,总是从我自己的医院里取一点药给他送去……我赶到枫林路十
一号,不算晚,九点来钟,到他房间,就看见他正歪坐在那把旧的藤躺椅里睡着哩
……最近他有这个毛病,晚上八点到九点之间,总要打一会儿瞌睡(这个‘新变化
’郭立明也发现了)。然后,精神特别昂奋,可以一直工作到后半夜。我走进房间,
发现有两页古代样式的信纸从躺椅的扶手上掉在地板上”就是那份辞职报告?“郭
立明问。他有点着急了。因为去机场的车已经在楼下等着了。
    “你知道?”修小眉略感意外。
    “我不知道。修大姐,请抓紧时间,说最重要的:你究竟觉察到了什么?要我
做什么?”
    “……等我把那两页信纸从地上捡起,他就醒了。见我拿着那两页信纸,他显
得特别紧张,就一个劲儿地追问我,到底看了没有;还一再告诫我,不管我看到什
么,都不许跟任何人说。我告诉他,我什么也没看。实际上我是看了。信写得很短,
也就三四百字吧,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要为K 省发生的一切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辞去省委书记一职……今天,也就半个小时前吧,他又打电话给我,一是吩咐我召
集家人,再一个就是叮嘱我,在他从北京回来前,不能对任何人说起这份报告的事。
我问他,这次去北京最主要的是谈他的辞职问题吗?他批评了我,说这种事不该我
问。我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是非常听话的,从来不过问家政以外的事,但这一回希
望他能冷静一点,慎重考虑这个辞职问题……我没把话说完。我害怕他会像以往那
样,只要听到我们这些子女对他工作方面的事发表言论,就会扯着嗓门打断我们的
话……但今天他没有。我停下后许久,大概有半分钟,也许都有一分钟,他居然一
直保持着沉默,然后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了声,‘在我回来前,替我管住志和、志
雄他们……就这样吧……’放下了电话……”
    “情况我知道了。你看……你看……要我做点什么?”郭立明拿起出差应急时
用的公文包,急切地问。
    “劝劝他……劝劝他……真的去劝劝他……”说到最后一句时,修小眉显得异
常着急。
    等郭立明放下电话赶到楼下,贡开宸正在和来送行的省长邱宏元、省委副书记
宋海峰和省委秘书长高昌小声地说着什么,好像是在谈因他突然去北京,而不得不
延期举行的省社科院理论研讨会的事。贡开宸上任伊始,便要求省社科院组织一次
大型的理论研讨会,约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卓越的实际工作者(退休的省市长或在
位的大企业家)就K 省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对今后几年的展望,做“无约定”的
讨论和评判。以后,便形成了“制度”,每两年举办一届。时间大约都在秋末冬初。
现在又到研讨的时候了。社科院方面,一切准备工作也都就绪。贡开宸的意思是,
研讨会还是如期举行。但邱和宋的意思是,这个研讨会无论如何要等贡回来再开。
“还是等一等吧。等你从北京带回什么新精神,一起研讨。”邱宏元操着浓重的胶
东口音说道。说罢,他还淡淡地苦笑了一下,并十分感慨地拍了拍贡开宸。贡开宸
没再坚持。他当然明白,他们坚持要延期召开这个研讨会,所等的不是一个“新精
神”,而是一个“新动态”——等待中央对K 省目前这个领导班子的态度进一步明
朗化。具体地说,也就是在等中央对贡开宸的态度进一步明朗化。假如中央决定要
改组K 省目前这个领导班子,撤换贡开宸,理论研讨当然就得适当地往后拖一拖,
以至这样的研讨会还要不要举办下去,都得看新来的一把手的意图,从长、重新计
议了。
    “走吧。放松一点儿。”邱宏元压低了声音,把整个身子凑近贡开宸,微笑着
指了指天,对他说道,“问心无愧嘛。放松点。”
    贡开宸只是默默地笑了笑,用力地握了握老邱伸过来的那只大手。邱宏元两年
前才调来K 省,年龄跟贡开宸相仿。但他出身“名门”。父母都是中共延安时期最
早的一批高级技术专家,也是党内早期留学欧洲,后来回国投身革命的少数高级知
识分子型于部。但两位老人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一直也没有从政从戎、一直奉命坚守
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这也是较为罕见的。邱宏元是从另外一个省的省长职务上平调
到K 省来任省长的。那次调动也是非常突然。十万火急把他请到北京。由中央组织
部的领导向他宣布中央有关决定。谈话一共才进行了十五分钟,并要求他第二天就
去K 省报到。整个谈话过程中,邱宏元一直希望对方能给他一些比较详尽一点的指
示和解释,因为他听说K 省前任省长是因为跟现任省委第一把手贡开宸没法协调工
作关系,才“被迫”离任的。这情况是否确切?他去了后,应注意些什么?等等等
等。但奉命来向他宣布中央决定的这两位领导却完全没涉及这些“敏感问题”。
(是有意回避?还是因为没有得到相关授权?或许是在这样的重大场合,本来就不
宜谈这一类太具体的问题?)最后,他们只是强调:“宏元同志,明天下午三点以
前,你必须赶到K 省,不会有什么困难吧?三点,他们将召开省直机关的处以上干
部大会,由中组部的领导去宣布中央的这个任免决定。会议通知已经发出了。”
    许多人都为邱宏元能不能处理好与贡开宸之间的关系而担心。因为,他们认为,前任省长的政治经历和个人能力都似乎要强似邱宏元;既然连前任省长都没能处理好这个关系,又何况他呢?但出乎这些人的意料,邱宏元到任后,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和贡开宸之间建立了相当不错的工作关系,也建立了相当契合的私人情谊,极大地解除了中央的一个忧虑。这当然都是已经过去了的事。


[1] [2] [3] [4] [5] [6] [7] [8] [9..] [17] 下一页   
2006-07-30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大雪无痕(陆天明小说)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不错   (黄红云 ,07/22/2008 21:48:33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