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2008-5-27 16:43:00
(一)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这一部分的重要内容。我们前面讲了实践,讲了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通过这些去进行认识,认识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理,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
1、真理的客观性
①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当然,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就正确的认识,一种观点、一种判断。我们学过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在我们头脑中呈现,或以文字的形式、以声音的形式存在,总之都是为人的存在,是主观存在。但意识的内容,这里就是真理的内容却是客观的。)比如“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其中的“国家”、“阶级”、“阶级矛盾”都是客观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原理在真理观上的体现,也是唯物主义可知论、反映论在真理观点的体现。根据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真理只有一个”。
△ 关于“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这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一切与这个认识有出入的廉洁都是错误的。比如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就是在阶级社会、在私有制条件下,国家的实质。如果同时又说“国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调停人”,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第三种力量”,这都是错误的。在逻辑学上,这叫遵守同一律,即A是A,不能偷换概念、歪曲定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超阶级性、超权威性、超群体性。
首先说超阶级性,我们知道,真是由人来掌握的,在阶级社会,人是有阶级性的,对真理的运用要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比如对于“核能”的真理性认识,究竟是用它为人类造福,还是用作战争的武器;是用来防御还是用来侵略,不同的阶级,其选择方向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关于“核能”的科学技术原理都有是一样的。有一本描写作爱因斯坦的书,其中有个标题叫做“伟大而可怕的 E=MC2 他和居里夫人都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用于战争而感到不可容忍。我们说,这和他们本人是毫无关系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除了证明人类的认识能力之外,并无任何过错,一切自然科学都是这样。
那么,社会科学有没有阶级性呢?也是没有的,因为社会科学真理也是真理。当然,社会科学真理的发现者和运用者,在阶级社会必然从属于某个阶级,他要为特定的阶级来服务。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是真理的内容,而不是真理的运用。比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它揭示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秘密,工人是欢迎它的,而因为同样的原因,资本家是害怕它、反对它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这条真理处处体现出来,它不因为资本家的反对就不存在,也并不是因为工人的欢迎才存在,它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
我们在结论中讲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阶级性是一致的,它尽管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但它讲的道理却是普遍真理,因为它代表的这个阶级是不受约束的。这是真理的超阶级性。
真理的超权威性,权威往往是发现真理或者是透彻掌握真理的人,他们构成一些比较稳定的主体。但是权威都是相对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是发展的。爱因斯坦超越了牛顿,广义相对论超越了狭义相对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超越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等。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它不能总是处在权威所框定的范围内,谁在认识上有所突破,对真理有所发展,谁就成为新的权威。大发明家爱迪生当年坚持用直流电,而他的学生却坚持用交流电,最后还是他的学生所主张的观点符合实际。
超群体性,在真理面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题库中心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