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关内外一体化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特区内外发展悬殊。和特区内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相比,特区外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等众多方面存在巨大落差,这种二元结构以及发展差距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深圳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有评论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深圳农村城市化的改造,让深圳没有了一个农民,却还留下了“一堆农村”。建设现代化都市,特区内外一体化是道非迈过不可的坎。
深圳历届领导班子都试图破解这道发展难题,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在许宗衡任内,他对特区外的关注和投入,明显加力。2005年12月16日,在向市人大代表作形势报告会时,许宗衡就表示为了特区内外平衡发展,就算投1000个亿也值得,“否则就没有好的投资环境,没有竞争优势。”在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明确要将全市规划建设与公共服务的重心逐步向特区外转移,加强特区内外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协调,重点提高特区内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和档次,加强特区内外交通、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的衔接,实现特区外社会配套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此后,深圳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城市快速路或轨道交通建设,大多集中在特区外,“七横十三纵”快速交通路网正在或已经打通特区内外交通瓶颈。
不过,尽管特区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区外总体面貌仍没有根本改观,“二元化现象”仍然凸显。金心异举了关外公交和“绿的”的例子来说明关内外的差距:关外绿的几乎不打表,先不开门,谈好价格才能上;关外众多中小巴无法刷“深圳通”,很多大巴线路至今未能按新的公交票价系统定价,相同的路段,不同的线路价格相差大。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题库中心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