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群体素描
2011-6-3 10:14:57
每年的5月14日,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墓园都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大家怀着一个共同心愿:再看看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这一天是焦裕禄逝世纪念日。
头发向后梳着,更显出面庞的清瘦;脸上挂着微笑,目光深邃;褐色旧毛衣的下摆插在裤腰里,外衣披在肩上;双手叉腰,双腿微曲。这张焦裕禄的著名照片后来被塑成铜像,如今矗立在兰考县城的十字街头。
在小城兰考,焦裕禄已成为一个标志。塑像、纪念馆、被称为“焦桐”的由他当年亲手植下的泡桐树等等,都成为当地的重要地标。
这是人民对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好人的深切怀念。
选择
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的原点,从这里出发,然后不停地遇到岔路口,是往左走还是向右行?一次次不同的选择,便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构建了一个人的人生故事。
那些让人们感动并始终牢记于心的共产党人,恰是在一次次选择中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第一选择,恰是在一次次选择中将自己铸就成一个大写的人。
1988年,摆在时任山东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孔繁森面前的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山东省在选派援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年迈多病的老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
想到这也许是和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水给母亲深深地磕了一个头……
2000年,时任西藏那曲地委副书记的李清波代表组织找祁爱群谈话,决定派她到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的班戈县工作——任县委组织部部长。
37岁,人近中年。对祁爱群也许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了。
班戈县,位于那曲地区西北腹地,平均海拔4747米,比那曲地委所在地那曲镇高200多米。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每上升50米,人体反应就会陡增一倍。疾走几步,也许突然昏倒;一点点情绪波动,都会带来终身疾患。
这一次,祁爱群迟疑了。这么多年,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如今,丈夫老了,女儿大了,自己的鬓角也长出了斑斑白发,怎么可以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呢!她流泪了……
可是,还没等李清波讲去艰苦地区的重要性,祁爱群揩干眼泪,笑着点了点头。组织的决定,她义不容辞。
在祖国的版图上,她选择了西藏;在西藏,她选择了那曲;在那曲,她选择了班戈;在班戈,她选择献出生命。
1988年3月,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任上退休了。一头牛,卸了架,该休息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杨善洲婉言谢绝了组织安排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3月8日,退休后的第三天,杨善洲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第二天,他带领着从各方调集的15个人,雇上18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一鼓作气上了山。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祁爱群、王瑛、杨善洲……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们舍弃了本可享受的天伦之乐和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但他们选择了远离亲人、条件艰苦、情况复杂、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把满腔的爱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真情
即使当了领导干部,他们还是像一棵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题库中心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