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记者马扬 顾烨 贺占军)12月3日上午,吉林省今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产生的42位副厅级和4位厅级领导干部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委党校,聆听了一场关于当前经济发展和未来形势的专题报告。未来两天,他们还将考察当地多家知名企业,尔后返回本省,陆续到各自的新岗位走马上任。
与此同时,地处中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厅级干部公选正进入最后的考察阶段。经过
笔试和面试,103人从1134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将有34人成功踏上厅级领导岗位。
一场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中高层领导干部的行动正在中国各地陆续展开,涉及地域范围之大、岗位职务之多,是以前未曾有过的。迄今,包括北京、浙江、陕西、湖南、江苏、四川、江西、深圳、天津、海南、贵州、吉林、山东、新疆在内的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均已公开选拔副厅级以上职务领导,招考数量近400人。
对此,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庄严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单纯由组织任命中高级干部制度,干部考察范围很局限,而公开选拔则使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这正是公选的优势体现。
吉林省今年打破了身份限制,将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纳入报考范围。最终,1889名符合条件者参加了笔试,除港澳台和西藏外,其他省区市均有人员报考。
“只要符合报名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厅级干部选拔考试,这在以往不可想象。”刚成功当选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副局长的沈德生今年40岁,此前,他担任吉林省辽源市地方税务局局长职务。
回想起自己从6月26日报名,到11月9日收到公示信息这段时间的情形,沈德生很感慨:“竞争非常激烈,一路过来可谓‘过五关,斩六将’。笔试时的比例是37.8:1,最后一次差额选举,比例仍高达2:1。”
目前,探索更公平公正的干部公选方式,正成为中国各地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标。浙江省在副厅级干部公选中引入电视直播,面试现场除了领导和专家外,还有群众评委打分;山东省制定了“民主提名、差额遴选、全程监督”选拔省直单位厅级干部的办法。
在江苏省常州市工作了22年的戴国洪今年经公选成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他表示,最初报名时,自己信心并不足,因为同在一起竞争的50人中,还有不少他认识的曾是他上级的领导。
但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紧张的考试、考察和差额票决后,戴国洪胜出。对于参加本次公选,戴国洪用八个字做了总结:人岗相适,公开透明。
“整个过程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甚至连省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最后的人选,都是在媒体监督下进行的。”经过层层考核,最终以考试、考察“双第一名”在吉林省公选中胜出的沈德生说:“公示结果出来那天,我回到原单位,所有同事都起立给我鼓掌,这让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底气。”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委组织部长杨学忠认为,全程公开、全程监督,这正是公选的优势体现。杨学忠说:“目前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偏低,公选加大了对中高层领导干部选拔的公信力,也增加了政治决策的民主参与度。”
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正成为中国公选的中高层领导干部的普遍现象。江苏省今年产生的30名副厅级拟任人选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24名,占80%;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8名,占60%;45岁以下的占一半;北京市今年公选新任职的38名副厅级人员中,平均年龄41.2岁,其中13人具有博士学位,一半人具有硕士学位。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的规划建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此间学者认为,公开差额选拔是中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公开差额选拔干部的职位会越来越高,将成为干部选拔的趋势。
“公选干部级别的不断提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大亮点”,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副研究员黎韵说:“未来需继续改善的,不仅是公选范围的扩大,更重要的是采取合理的方式选出工作能力真正强的官员。”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较大面积公选中高级领导干部,是中国领导官员选拔任命制度的改善。他说,近年来一系列的加强干部监督、测评标准改革等,都是规范干部选用、深化人事体制改革的体现,也是中国组织工作取信于民的最好实践。(参与采写:王悦欣、姜婷婷、章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