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以上有博士硕士学位 186名公选处级干部名单同时公布
本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干部公选,在历时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后终于尘埃落定——38位副局级、186位处级岗位任职人,通过公选走上了各自的领导岗位。
昨天下午,位于朝阳门内的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内人头攒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刘宇辉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这224位局处级岗位任职人选的总体情况。
平均年龄:局级41.2岁,处级35.9岁
刘宇辉介绍说,副局级职位的38位新任职人选,平均年龄41.2岁;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32人,占84.2%;具有高级职称27人,占71.1%;13人来自中央单位,5人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后备干部27人,占71.1%。
处级职位的186位新任职人选,平均年龄35.9岁;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90人,占48.4%;具有高级职称50人,占26.9%;24人来自中央单位,10人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后备干部96人,占51.6%。
8个处级职位未选出合适干部
细看这224位当选者,五成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77人拥有高级职称。高学历、高素质、年富力强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此次公布的186位处级公选干部,与最初计划公选出203名处级干部相比,少了17个,其中有9个职位因报名未达到相应人数被取消,另有8个职位在考察过程中未选出合适人选而空缺。
据介绍,根据实际情况,本市原则上将每1至2年开展一次全市性的局处级干部公开选拔。
试用不胜任将按原级别重新安排
随着此次公选进入尾声,224位公选出的领导干部将陆续走上新岗位。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这些当选者将面临为期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有记者问,对于这次公选干部的很多职位对学历的要求相对较高,今后会不会放宽对公选干部学历和年龄限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刘宇辉回答说,公选职位对于年龄和学历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是根据公选职位的特定要求和班子的结构要求提出来的,是着眼于岗位的现职工作需要和拟任人选今后工作需要,不存在学历和年龄一刀切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取向高学历,或简单的取向年轻化。刘宇辉表示:“欢迎各界包括新闻界为我们举荐各类人才。”
五名公选“副局”集体亮相
发布会现场,5位新当选的副局级领导干部——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原任市发改委委员)、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军(原任房山区长阳镇党委书记)、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原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常纪文(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主任)、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孙永刚(原任中国铁通集团董事、总经理助理、总法律顾问),与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见了面。
衬衫雪白,西裤笔挺,统一着装。5位新当选的“副局”各自进行了自我介绍后,在发布会前排落座。从简历可以看出,他们有在原单位得到升迁的,有从基层一线提拔的,也有从上级单位选拔的。
四区合并 未对公选造成影响
对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城区区划调整是否对本次公选造成影响一事,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调配处处长李世新表示,虽然这次公选遇到了区划调整,但对公选干部没有影响,选拔工作还是按照此前公布的职位进行操作,公选职位数没有变化。
在北京公招网公布的任职名单中,记者看到,西城区此次公选出的处级干部中,西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等6个职位标明了“原宣武”的字样。同样,东城区则有5个职位标上了“原崇文”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