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在干部选拔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1995年以来,北京市积极推进该项工作,公开选拔逐步成为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
截至2008年,北京市委已开展了9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选拔出164名局级领导干部和市属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县局级单位也积极探索开展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和区县属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作。
经过10余年的努力,北京市公开选拔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宽了选贤任能的视野和渠道,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开选拔出的同志在新的领导岗位上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勤奋工作,自觉磨练,发挥自身优势,做出了一定成绩。以公开选拔的局级领导干部和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为例,这些同志大都已成为各部门和单位的领导骨干。另外,为使公开选拔的成果得到充分应用,2008年公开选拔结束后,对经过考察未被任用的4名条件成熟的干部,在一定时间内相继直接任用到其他空缺岗位上。同时,坚持公开选拔与培养后备干部相结合,将进入考察未任用且条件符合后备干部条件的31人,在2009年后备干部集中调整中直接列入相应的副职后备干部(领导人员),加强锻炼。二是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公开选拔的164名局级领导干部,任职时平均年龄40岁,最大的49岁,最小的30岁;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12名,占68.3%;女干部27名,占16.5%;党外干部30名,占18.3%。三是有效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多年来,市委组织部通过公开选拔工作,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公认的最有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从2008年我市第一次市、区(县)联动公开选拔来看,社会反响很大,网络浏览点击量达644300多次,访问量达58787人次,涉及51个国家和地区,极大提升了干部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干部人才参与度;同时,在笔试、面试环节组织的公开选拔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对各项测评的满意度都在97%以上。2010年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