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务实之举
眼下,奥运后北京城市建设紧锣密鼓、世界城市目标让各方人士聚焦北京。如何选贤用能,真正将首都人才优势转变为执政和施政优势,进而加速后奥运、后经济危机时代“三个北京”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今天下午,北京市委组织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面向在京各单位人员、海归人员,公选241名局处级领导干部。据说,这已是北京第9次面向社会“公选选才”了,市委常委会为此讨论通过了《北京市2010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意见》。公开选拔的意义远大于公开选拔本身,具有了指标性意义。
公开选拔体现出干部工作中对人才的尊重。竞争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公开选拔适应竞争的特点和要求,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倡导竞争,引入平等竞争的机制,有利于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开选拔适应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打破选人用人中的神秘主义,引入公开、开放的机制,有利于促进干部交流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公开选拔为有识之士脱颖而出提供舞台。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要把人选准,用好,关键在于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而要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出路又在于改革。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正是适应这种要求应运而生的,旨在把市场竞争规律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中来,通过平等竞争,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人尽其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公开选拔”,不仅能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还能通过选拔及时充实一批后备干部,发现一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质的优秀干部,为全面建设“三个北京”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积极推进公开选拔是人心所向。公开选拔具有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公开选拔为基层干部群众首创,它的发明权在基层,而不是长官意志的产物;公开选拔既有由下而上的自发性,又有自上而下的自觉性。公开选拔始终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每次公开选拔往往都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谈论的热点、关注的焦点、参与的切入点和监督的重点,它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热切期盼,在社会各阶层中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