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差额票决正县级后备干部幕后 |
“差额票决”或将走向市管干部 专家称“一把手培养关口前移”和“引入竞争”是两大亮点 |
核心提示
还有5个月才满34岁的毛顺茂,成为了167人中的一员。
这167人,是4月1日产生的南昌市正县级后备干部。现任南昌市建委副主任的毛顺茂,已有5年副县级干部经历,他坦言,自己受益于南昌此次推行的选拔干部新制度。
毛顺茂所称的“新制度”,是南昌市从今年开始实行的“双推双考四差额”干部选拔制度和市委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度。4月9日~11日,记者对获省委书记苏荣高度肯定的“差额票决制”的台前幕后,作了深入调查。
![]() |
分量同等的一票
时间定格在4月1日10时。南昌市红谷滩会议中心东厅,一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风暴”即将来临。
当天,南昌市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在这里举行,大会对184名正县级后备干部建议人选进行了差额票决。
拿到选票时,市委委员、南昌市国资委党委书记梅仕灿特意看了下表:10时30分。
“184人里面要选出167人,还要分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这要花挺多时间的,必须掌握时间节奏。”梅仕灿如是解释。
票选程序不算繁杂,同意的画“○”,不同意就画“×”,弃权则不做任何记号。
此前一天,各位委员均拿到了差额票决人选花名册,上面记录了184名干部的基本情况以及考察量化评价综合得分排名。
“我们是特意这样做的,要让各位委员对票决人选有个大致了解,有充分的酝酿与思考时间。”4月10日,南昌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东在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说,选拔干部本来就是一项光明正大的事情,不应该“偷偷摸摸”。
看了下选票,和许多委员一样,梅仕灿有点意外:票决人选按照姓氏笔画的顺序排名,而非花名册的综合分数排名。
南昌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处长杨晓波对此解释说,委员投票时尽量避免只看分数,因为分数只是其中一项参考,关键还是要看票决对象的综合素质。
填票时,梅仕灿一点都不慌乱,作为从市委组织部出来的干部,他与184名票决对象中的大部分人平时多少有了一定的接触,“他们的能力、素质方面的情况,我已大致了解”。
根据票决办法,每位委员最多只能选167人,而且要保证40周岁以下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分别达到一定比例。
“超过167人就是废票。”梅仕灿说,每划一个“○”或“×”,大概就是10秒左右的时间,“但就像做数学题目一样,划了一定数额了,还得回过头数一数。选了大概140多个人时,我数了下,发现还有40人左右没选出来。我又仔细推敲了一下,估计最后没有投满167人,还差几个人吧,主要是对这些人不太了解,我投了弃权票。”
一个小时左右,梅仕灿填完了选票。随后,他和其他38名委员陆续投票。
当看到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及其他市委常委们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人一票时,梅仕灿露出了微笑:自己的这一票,分量同样很足。
9日,著名公共行政学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在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差额票决制度下,市委书记和常委会委员、全委会委员的权力是一样的,“都是一人一票”,客观上形成了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制约,有助于党内民主的推进。
时间过了上午11时,投票才结束;下午1时许,统计结果出炉。
梅仕灿发现,这份名单和自己当初的“答案”高度吻合,被选中的都是大家公认的能力强、肯干事的好干部。“以前对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人选进行考虑时,市委征求过委员们的意见,但作为全委会上票决这么多干部,还是首次”。
这是梅仕灿的“第一次”。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双推双考四差额”及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度演绎了更广大意义上的“第一次”。
改变“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
历史的改写,往往并非一念之间。
从1999年至今,南昌市已先后进行了6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据朱东透露,在酝酿制定方案时,最开始并未想到要在市委全委会上进行差额票决。
事情的转变,出现在今年1月初的一次南昌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在商讨“公开选拔正县级后备干部工作方案”时,余欣荣问:“能不能一步到位,把建议人选拿到市委全委会上来进行差额票决?”
这一提议,引起其他常委的热烈讨论。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否有依据?是否好操作?是否会被社会各界理解?
相关人士随后发现,此一做法在法理上不存在问题,中央有规定,外地有先例。操作上同样没有困难,关键是要把制度设计好,拟好票决办法。至于社会各界是否理解,大家感觉应该会受到肯定——委员人数接近常委人数的4倍,此一做法在某种意义改变了“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
经过推敲,“全委会差额票决制”正式成为此次后备干部选拔的一个重要程序,并写入南昌市委组织部1月19日发布的通知中。
“伯乐相马”变“赛场选马”
经历多年公推公选之后,南昌市干部任免工作,向着更加公开、透明、规范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万凯就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他是青山湖区委常委、青山湖公安分局局长,本次正县级后备干部的一员。
1月20日,万凯经历的第一关是“差额推荐”,包括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青山湖区委组织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参加投票的人员是: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领导成员和法检两长,以及县区直单位、乡镇(街道)党政班子负责人。经过投票,万凯得票位列前四。随后,青山湖区委根据民主推荐情况,集体研究提出入闱考试人选名单,按照1∶2的比例,万凯和其他3人一同入闱。
2月2日,万凯和其他306人一起参加理论考试。时间很短,公务缠身,他没多少时间看考试书籍,结果考了87分,列第3名,比第2名少2分。万凯把这份成绩归功于特别能锻炼人的公安岗位以及自己平时的积累。
按照1∶1.2的比例,204名差额考察人选产生,万凯是其中之一。
2月下旬至3月,针对该204人的德、能、勤、绩、廉全面考察拉开帷幕。
经过定性考察和定量分析,严格打分,按照1∶1.1的比例确定了184名票决人选。这次,万凯的综合得分为89.095分,名列第一。
记者发现,本次分数均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第15名与16名得分仅差0.004分。
“量化的各项分值分得很细,比如工作年限、业绩、学历等等,很多时候要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才能见分晓。”南昌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处长杨晓波说。
4月1日,南昌市委全委会差额票决,167名正县级后备干部产生。名单中,万凯的名字再次出现。
万凯这2个多月来的“过五关斩六将”经历,正是“双推双考四差额”干部选拔制度的缩影,亦是“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的嬗变。
这场嬗变带来的,还有干部观念上的冲击。
李淑英,南昌市农业局副局长,作为此次正县级后备干部10名党外干部之一的她说,“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这个月将拿到博士学位的她,表示将继续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虽然有17人落选,但在落选者看来,这是一场没有失败者的比赛。
“虽然落选了,但对于这项新制度,我心服口服。”一位落选者说。
“一把手”培养的关口前移
在竹立家教授看来,大规模选拔正县级后备干部,这本身就是一大亮点。
竹立家告诉《新法制报》,很多地方公推公选副职,而南昌主要是储备培养今后的“一把手”,实际上是把培养干部的关口前移了。
“第二个亮点与突破,便是实行‘差额票决’,引入了竞争。”竹立家说,现在很多地方也实行票决,但多数是等额票决。而南昌的做法等于把党委主要领导的权力缩小了,体现了南昌市委领导的胸襟、决心和魄力。
“中央提出,干部选拔任用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民主’是‘第一要义’。”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陈洪生教授认为,南昌这一做法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入选名单不是党委提出来的,而是根据本单位或一定范围内民主推荐出来的,整个过程公开透明。
“差额票决”或走向市管干部
4月9日上午,南昌市委组织部相关领导一行前往湾里等地调研,重要议题之一是“差额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研究”。当天下午,南昌市委组织部还进行了专题座谈。
南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南昌正在酝酿一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初步设想是把“差额票决制”由选拔后备干部推广至一些市管干部任用上,“当然,一切都还没定”。
□文/记者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