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考试公平、公正、公开。 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曾经,横琴很“冷”。如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又如一架尘封许久的“宝琴”,偏居繁华特区一隅,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今,横琴很“热”。发展规划摆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办公桌,青春的节拍踏上大开发的步伐,特区英才响应市委召唤,怀揣雄心齐齐奔赴“粤港澳紧密合作”的第一线。
8月17日,历时40个日日夜夜,经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程序,备受各界瞩目的我市公开选拔横琴新区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告一段落。10位横琴新区首批“拓荒牛”走马上任。他们中,1位海归博士,6位硕士,3位学士。
“新机构、新班子、新队伍、新气象,这是横琴新区开发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保证。”任命前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甘霖与公选干部们集体谈话,由衷感叹:“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看到这么整齐的队伍,对横琴新区的开发平添更多信心。”
启动:招引贤良到横琴!
今年6月,国务院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纳入经济特区范围,为横琴新一轮大开发吹响了号角,尘封“宝琴”即将鸣奏。
光荣与梦想下,是艰巨与考验。中央要求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市委审时度势:横琴开发,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
2009年7月9日,《珠海特区报》一则半个版的公告引起万众瞩目,“公选”、“横琴”,夺人眼球。它让无数或期待、或观望的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
除珠海本地新闻媒体外,《澳门日报》、“中广网”、“新华网”、“南方新闻网”等众多媒体均转载了公选的消息。
其实,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珠海并不算是新鲜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我市举行过多次干部公选。因为特殊的“横琴”,这次公选传递的信息与别不同。
特区建设史写满了攻坚克难,特区精神里从不缺壮志豪情。对具有远大抱负、富于探索精神的特区干部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平台。在短短5天的报名时间里,超过1万人次点击珠海市政府门户网站查询,700多人次电话咨询,报名总人数达到377人,最多一个职位报名人数达67人。
经资格审查,280人符合条件。他们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来,从珠海各高校、国企中来,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来。
过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综合素质博弈
为扩大选人用人视野,给更多的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此次公选适当放宽了报名条件。除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外,在任职年限上,规定报考正处级领导职位须任副处级职务1年以上,报考副处级领导职位须任正科级职务两年以上,或者任正科级职务1年、并任副科级职务两年以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和其他人员中具有相当任职经历的人员均可报名。
命题上,市公选办专门邀请省市命题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领导研究命题,确保题目既能考出考生综合文化水平,又能体现考生的领导能力和实干能力。如笔试领导综合素质考试中,题型均为案例处理题,题目都是珠海实际发生的事件或平常碰到的典型难题,都是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和机关作风的实例问题。
竞聘横琴新区统筹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一职成功的闫卫民认为,此次公选考试重在考查考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题目中对于工地拆迁问题解决的考查,对于庆典、会务安排方面的考查,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二是考查对珠海实际情况的把握,横琴也好,珠海也好,都面临着历史性发展机遇,能否立足珠海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能否把握住这个机遇的关键。
另一位考生直言,“考题出得非常有水平,没有死记硬背的东西,主要考个人实干能力,光有理论、光会写文章不行,考前复习准备作用也不大,要靠平时的积累和沉淀。”
自始至终参与公选组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进入到组织考察阶段的两名同志机会均等,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即使是最终没有被选拔上也都很优秀,因“二选一”只能“忍痛”挑选出适合那个职位最优秀的人才。
感言:“我信任这次考试!”
这是一间近乎简陋的会议室,挤不下多少桌椅,后两排摆放的是塑料凳。8月17日,10名公选产生的横琴新区领导干部与其他新近调配的领导干部一起,聚集在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楼会议室,参加任职宣布大会。
没有欢迎的横幅,没有客套的夸赞,只有殷切的寄语,鼓劲的掌声,热盼的目光,以及“说短话说实话,开短会开实会”的标语。
“从笔试开始到结果出来,我都丝毫没有怀疑整个考试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性。”“能替考生想到的都想到了。”考生们这样评价一路参加公选的感受。
此次公选在程序上设计了公告发布、报名、资格初审、笔试、资格复审、面试、确定考察对象、组织考察等10多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严谨、科学的工作程序和操作办法,使公平、公正落到实处。正如一位参与过评卷的评委所言,“每位考生的笔试评卷由两名评委独立评分,取二者平均分。两个评委对同一道题所评分数分差超过规定分数时,则增加第3名评委,然后取3名评委的平均分。进入面试阶段后,考生人数减少,考生驻点调研报告都由3名评委独立评分,取3个评委的平均分为考生该环节成绩。
其实,这次公选的严谨不仅体现在程序设计上,包括每一个电话通知,每一个短信发送,都彰显着人性化关怀。
8月17日晚,所有进入了组织考察阶段却最终落选的考生,都收到了市委组织部的手机短信:“××同志你好,你在横琴处级干部公选中表现突出,但由于只能二选一,你未能得到任命,对此我们表示遗憾。组织上已将你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祝你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在公选进行中的每一个环节,考生们都能及时收到来自市公选办的短信。一位考生告诉记者:“整个考试过程的保密性很强,过程也很规范,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公平、公正,每个细节都是透明的,包括考官如何产生、考官何时评分、评分后如何处理。作为考生,我信任此次考试。”
一名考生表示:“公选进行到了哪个环节,什么时候可以知道成绩,考生了然于胸,规则在握。并且此次考试很有效率,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三天内基本都能知道结果。”考试过程的透明度可见一斑。
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小黄,以笔试第一名成绩进入面试,而后进入两人组织考察阶段。他说,“整个考试过程很有效率,我记得是晚上12点左右接到笔试成绩和进入面试的通知,考务组的工作人员在成绩出来的第一时间就通知了考生。考务组知道考生很关心自己的成绩,想在第一时间知道,他们加班工作到凌晨12点一一告知考生结果,很让人感动。”
创新:“考生”也当回“考官”
改革创新精神是公选的基本精神,也是本次公选的重要特点。
在笔试环节,市公选办立足于横琴新区开发的高起点和国际化需要,创新对英语水平的考察。
公选规则规定,在领导综合素质同等的条件下,英语水平较好的优先录用。同时,为防止“英语决定论”,又规定英语成绩不计入总分,而采用符合资格和加分的方式予以体现。即对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的3个职位,规定英语成绩必须达到一定分数线;对其他职位采取英语“加分”的形式,按领导综合素质成绩排名前12名,且英语成绩在良好分数线以上的,英语成绩每超良好分数线1分在笔试成绩中加0.1分,最高可加到2分。
据统计,本次公选适用加分的7个职位,进入面试的42名考生中有29人得以加分,个别考生甚至得到2分的最高加分数。
另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是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设置了考生互评内容,让“考生”也来当回“考官”,规定讨论结束后由考生根据讨论情况和每位考生的综合表现,对同组6位考生进行排名,并将考生排名的准确性换算成具体分数列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的成绩。
“这种考生互评,一是考‘德’,二是考‘能’,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考察’。”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很多考生表示,“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很新颖,也很科学。判断一个人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于你能否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识人用人、识才用才,而这个环节恰能考查出你是否有这个能力,能否给潜在的竞争对手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此,考生不当儿戏,最后的结果反映出来,进入考察的前两名,基本也都是考生们的选择。
具有创新性的,还有对组织考察阶段增加的两项考察内容:即在内容上增加检查干部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情况,重点了解干部日常工作效率和业务素质;范围上增加听取服务对象对其工作的评价,重点掌握其工作作风和工作效果。这种方式既更加准确地评价了干部,也在干部群众中倡导树立了注重实干的用人导向。
有什么样的考官就能选出什么样的考生,一流的考官可挑出最优秀、最合适的考生。基于这样的考虑,此次公选在考官的设置上想了很多创新性办法。考官的组成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有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也有企业的老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考官的组成也很合理,部门的负责人大都比较有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和很强的业务能力,你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如何,他们能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对考生的素质也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结构化面试”两个环节中,9个考官中有6个来自机关,其中5个正处,一个副处;3个来自企业,分别是市属国企董事长或总经理、珠海十强民企之一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归国创办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官员?企业家的眼中如何挑选干部?”这种设置借助企业招聘人才的独特眼光和经验,可谓用心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