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副市长拟任人选公开亮相,面对记者英语提问以流利英语作答
“要做一条吐丝蚕虫”
上图:五位副市长拟任人选与新闻媒体面对面 本报记者 陈秋明 摄
本报讯 记者崔朝阳报道:昨天上午,广东省市联合公选中最引人注目的五位副市长拟任人选公开亮相,在珠岛宾馆与新闻媒体面对面。“过江龙”新官上任会否“水土不服”?考试可以,实干如何?面对记者一个个“尖刻”提问,五位“准副市长”从容应答,尽展风采。
殷昭举:广州市白云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拟任中山市副市长
成功不只靠能说会道
殷昭举一直给记者“能说会道”的感觉。昨天,记者抛给他一个问题:你在大学期间曾做过主持人,能说会道。这对你的公选有帮助吗?
殷昭举回答说,参加公选,感觉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还是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和积累。公选中对各个方面能力的测试,考的是研究、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等。“要说能说会道,我还不如在座的各位记者。”
殷昭举透露自己的心得:“工作实践是真正的考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考官。”他说,除了踏踏实实工作之外,还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思考工作中的规律,总结工作中的利弊得失。
王庆利:广东省委党校社科教研部主任,拟任珠海市副市长
从来没有水土不服
“作为党校教授,你在考试方面有优势。大家认为你是‘学而优则仕’,但在实际工作中,会不会水土不服?”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王庆利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王庆利侃侃回应。“我真的是学而优吗?优在何处?我学了一些理论、政策,从书本上学得多,听报告听得多,讲课讲得流利。但在副市长得岗位上,我还要不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他坦承,“学而优则仕”的评价让他感到压力不小,副市长的角色转换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最重要的是心态调整。
会不会水土不服?王庆利开了一个巧妙的玩笑:“我来广东4年多时间,去过广东21个地级市考察,住在当地、吃在当地、睡在当地。直到目前为止,没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印象当中还没拉过肚子!”他说,广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改革开放30年,广东成功地吸引接纳了各路人才来创业,这是广东成功的秘诀之一。他自信地表示能很快地适应岗位。
成洪波:肇庆市委副秘书长,拟任东莞市副市长
三个月学会了粤语
籍贯湖南的成洪波对广东充满感情:“从喝湘江水到喝珠江水,我在广东生活工作了16年。来广东3个月,我就学会了粤语,现在很多人说我的粤语和普通话水平相当。”他说,他在肇庆协助分管或者主管过十几个部门的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从不同的岗位去思考问题,从全局去思考问题,决策能力、执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回答记者提问,成洪波也没忘了总结广东在这次公选中作出的种种探索和创新。他认为,广东确实做了一系列非常大胆和成功的探索,这显示了广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胆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建议总结这次公选的成功做法,使之常态化,制度化,给更多年轻干部提供渠道,给更多人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陈佳林:湖南省文联副秘书长,拟任江门市副市长
我愿做一条蚕虫
跨过本次公选外语“硬门槛”的成功者外语水平到底如何?昨天,有记者突然“发难”,用英语提问,请陈佳林谈谈参加公选的感受。面对“突然袭击”,陈佳林愣了一下,“没想到今天还有英语提问,很意外。”但随即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
他说,这次公选吸引了大批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从大江南北来到广东,公选过程的阳光公正和人性化的服务,值得称道。陈佳林说,媒体说他有“文人做派”,这大概与他长期与知识分子打交道、作为文人服务的工作有关。他说,中国传统的文人一直以来都有忧国忧民、修德养性的传统,这也是自己的追求。另外,媒体说他是“过江龙”,“但我更愿意做一条虫,一条‘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蚕虫,踏实做事,低调做人,不计荣辱。”
王玲: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副区长,拟任佛山市副市长
党外干部舞台广阔
王玲是5人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的党外干部,无党派人士。她对记者谈到了对公选的看法,以及作为女性和党外干部从政的心得。
王玲说,自己参加过几次公选,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公开选拔力度,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大大增多。我们应该主动加入公开选拔中,无论成败,都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全面提高。”她说,公选考的还是能力,公选选拔注重的还是实践,选拔的不仅是能考试的人,更是能干实事的人。
谈到工作经历,王玲深感党外干部的“优势”。她说,党外干部参政议政一直都有一个宽阔的舞台,“我担任过很多部门的领导职务,担任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这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