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台上激扬思想 南海首次公选职能局正职干部,10位竞选者昨日面试 | |||||
![]() | |||||
作为“活化”干部队伍的一次锐意探索,南海区从上月下旬开始全面铺开公选科(局)级领导干部考试选拔工作。公选公告发布后,区内各单位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公务员报名,共有41名现职的副科级、正股级领导干部踊跃报名。 从本月11日的笔试中脱颖而出的10名竞选者进入昨日的公开面试,其中5名竞选区文广新局局长一职,另外5名竞选区妇联副主席一职。每人演讲答辩时间20分钟,其中演讲8分钟,回答评委群众提问12分钟,按照事先进行的抽签顺序依次进行。在面试现场,竞选者从容面对评委、群众和媒体演讲,测评人员尖锐发问,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 一尺见方的演讲台,成为竞选者激扬思绪、畅谈理想、展示个性的舞台。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九江镇党委委员陈亮华,是这次竞聘区文广新局局长一职的面试者中最年轻的,他表示自己非常自信能胜任这一岗位。竞选同一岗位的狮山镇官窑党工委副书记钟伟文阐述了整合资源,打造“大文化”的理念;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麦绍强则表示政府应该介入推动文化发展以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和产业互动。 面试结束后,公选职位单位全体公务员还对这5名竞选者进行差额推荐,推荐结果作为常委会票决的参考依据之一。根据规定,这次公选将按发布公告、动员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决定任用等9个程序进行。面试结果将在未来两天内公布,每个公选职位的总成绩前3名将进入组织考察阶段,并在网上公布,最后公选结果实行常委会差额票决,将于下月上旬公布。 “虽然这是南海首次公选区政府职能局正职干部,但公推公选、公招、竞争上岗早已在南海成为常态,效果非常好。”南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潘永桐说。 记者手记 “赛场选马”激活队伍 “公推”、“公选”、“公招”、“竞争上岗”这些词汇对于南海公务员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了,因为这些选人用人方式在南海已成为一种常态:2004年通过公选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区体育局副局长1名,在全区范围内公推人事局副局长1名,2005年和2007年两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共有141名后备干部入选,机关股级领导岗位都实行了竞争上岗,机关招录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均采用对外公开招聘的形式,村组两级干部也是通过直选产生,村(居)级后备干部和工作人员也是主要以对外公开招聘的形式挑选。 公推、公选、公招、竞争上岗等方式已在南海各个层次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广泛使用,通过公开竞争来选拔干部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有为才有位”在南海的各级干部中已成为一种共识。正如南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潘永桐所言,作为组织部门,他们需要做的不是教广大干部如何去竞争,因为竞争在干部中已是一种习惯,南海的干部已适应“赛场选马”做法,组织部门更需要考虑如何搭建更多平台,更多“赛场”,通过“赛场”去“选马”。 这次科(局)级领导干部公选只是南海搭建“赛场”的其中一种形式。未来,南海将通过类似干部挂职、优秀年轻干部与区委领导座谈对话等活动形式,通过抽调优秀干部参与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并建立跟踪考察制度等措施,为广大干部搭建更多“赛场”,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可以展望的是,公开选拔干部,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不断扩大干部选拔民主程度将成为南海干部选拔任用的未来趋势。 对话 首次参加公选面试有点紧张 南海区公选科(局)级领导干部面试结束后,记者与最后一位走出考场的竞选者游海宁进行了简短对话: 记者:刚才面试您紧张吗? 游海宁:有点紧张,第一次参加这样全区性的公选,虽然面对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人,但还是止不住紧张。 记者:评委和旁听者的提问难不难? 游海宁:感觉还可以,都是一些软性问题,没有明确回答“是”或“否”,有的问题我之前还写过相关文章。不过,还是因为紧张,对时间把握不是很好,本来可以讲到四五点的,结果就只讲了两三点出来。 记者: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游海宁:在前面演讲部分我的表现还可以,在后面回答问题部分我的表现欠缺了一点,要我自己打分就打70分吧,本来应该可以至少达到80分。 文/本报记者谭顺秋、赵岚 通讯员伍新宇、卢启良 图/本报记者张嘉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