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简介 |
昌平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部,是明清王朝的畿辅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的美誉。区域面积1343.5平方公里,总人口168.2万人,下辖15个镇(3个地区办事处)、2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77个社区,303个行政村。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中,昌平区是北部发展带上的重要环节,也是首都重点建设新城之一,功能定位是“北京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和教育等功能”,发展目标是“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同时,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残奥会公路自行车3项赛事的举办地和奥运旅游服务区。 ![]() 科教资源丰富。昌平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工作基础好,区内科研机构众多,科技队伍雄厚。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43所高校,106家科研机构,32个各级各类实验室。有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沙河大学城等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功能区,汇集了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名高素质科技人才。 基础设施完备。昌平区域交通便捷,网络发达,有京藏高速公路、京承高速公路、六环路、110国道等主干道,轨道交通有轻轨5号线、8号线、13号线,以及京包、京通、大秦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 ![]() 产业结构合理。昌平区委、区政府坚持“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生物医疗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科技研发、科技商务、信息服务三大先导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实体经济,全力推进未来科技城、沙河高教园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打造京北高科技产业走廊,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成功获得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举办权,初步形成以“一花三果”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 ![]() “未来科技城”是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神华集团等15家中央企业,以小汤山绿色走廊为核心,共同建设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09年7月28日,“未来科技城”顺利奠基。 发展规划科学。按照整体布局、专业集聚、区域融合的思路,加快构筑“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空间布局。“两轴”以京藏高速路沿线为西轴,重点发展科技商务和高新技术产业;以立汤路沿线为东轴,重点发展研发服务和旅游会展产业。“两带”依托北部百里山前暖带的丰富资源,形成文化休闲产业带;在南部七北路沿线,形成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城”指未来科技城 ![]() 经初步核算,2010年昌平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3.4亿元;区域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42.1亿元和3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48元,均稳定在北京16个区县中等偏上位置,部分重要指标进入全市前列。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昌平区发展又掀开了新的篇章,今后一个时期,昌平区按照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功能定位要求,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城乡建设管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全力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未来科技城、昌平新城东部新区、沙河巩华城、沙河高教园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温榆河生态走廊等新城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大幅度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加快推动昌平向着现代化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