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次联合公选,专家全部外聘。图为面试现场。 薛庆国 摄 |
公选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干部成长,激发干部活力的有效途径,是扩大组织部门影响力,提高组织工作公信度的生动实践。
“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胸襟选拔人才,以公开、公正、公平赢得公信。”事实证明,我市2010年联合公选科学设计、规范运作、创新迭出,达到了预期目标,赢得应试者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公开 不拘一格·阳光透明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市面向社会联合公选46名县、科级领导干部。随着11名副县级职位人选走上新岗位,这一近年来我市规模最大的公选,正缓缓落下帷幕。
如果将此次公选称为2010年我市的政治生活亮点,恰如其分。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能否早日实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为此,市委一班人达成共识:通过公开选拔这样一个民主公平的选人用人平台,给干部一个自由发挥、参与竞争的机会,促使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肯实干、敢负责、口碑好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从而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激励效应,不断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创先争优、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
以此为目标,一系列创新举措纷纷推出:
——市县联合公选。县(区)副县(区)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规划局副局长……市委一次性拿出46个重要领导职位,并结合我市实际,首次采取市县联动、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的方式进行。其中,16个副县级职位面向全国选拔,30个科级职位面向全市选拔。“联合公选”既有利于在更大的视野、更宽的领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也有利于规范选拔、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进一步增强公选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打破身份限制。不仅党政机关干部可以报名参加公选,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以及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也被纳入视野,吸引全国千余人参与,合肥市(含省直单位)以外的报考人数占总人数近一半,其中副县级职位省外符合条件报考者占总人数的47.95%。除新疆、西藏、宁夏、吉林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报考者。
——全程阳光操作。重要事项全部由市公选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对参加笔试、面试、入围组织考察和拟任人选均在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设置公开选拔热线电话,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听取意见建议;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笔试命题、阅卷,面试命题全部委托外地专业考试机构独立进行;市纪检监察机关全程参与,对公选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实行全程差额,从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到决定任用各个环节都确定不同比例的差额人选,提高竞争力,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平公正。
报名人数达到1230人;副县级职位选拔比例最高近80∶1;通过资格初审的考生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62.25%……
公平 创新模式·综合比选
“赛场选马”,如何赛,怎么选?这次公选,我市创新模式,探索采用 “一职一卷”、无领导小组讨论、综合比选等多种方式,从程序设计上努力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笔试】 “一职一卷”,考核实际能力
干什么考什么,不同岗位不同卷,这是我市此次公选的一大亮点。
针对“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这一公开选拔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市创新笔试方式,在命题思路上,根据职位、职责进行差异化命题,“量身定做”18套专业科目试卷;在考试内容上,注重与职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相匹配,突出针对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在题型设置上,减少客观性试题分量,着力考查领导干部的组织领导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考生的内在潜力,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大部制改革”、“跨越式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手段和策略可以灵活运用,可目标是否必须得忠实执行?”……这些试题都是笔试的内容。
【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直观了解考生
2010年8月29日上午,市政务中心考场内,参加县(区)副县(区)长职位面试的43名考生,以抽签方式分成6个组,接受一项全新的“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在这一环节,每位考生不仅需要对命题进行独立发言,而且要在1小时类似于“舌战群儒”的氛围中进行自由辩论,最后整个小组形成统一的观点。在场的9名评委则静心旁观,对考生的表现作出分析比较,给出适当的评分。
与结构化面试相比,无领导小组讨论优势在于,在同一状态下,围绕一个切合竞争职位专门设计的题目,应考者的宏观思维、魄力胆识、协调能力会迅速显现出来,谁强谁弱,一目了然。这种测试的有效度更高、更真实。“这种讨论形式新颖,1个小时里是在综合表现自己。”一位来自山东的考生表示,“我个人感觉,无领导小组讨论更适合对领导职位人选的考察,尤其这种县(区)副县(区)长职位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能解决问题就好。”
“综合比选,适岗评价”,是本次公选不同于以往的又一个创新。简言之,就是在全面准确了解掌握考察对象的德才素质、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的基础上,对考察对象与目标岗位的匹配度、适应性进行综合比较,作出客观评价,选出最适合的人选。
在主体上,为了有效地对竞争同一职位的3位考察对象把握同一尺度,便于进行比较,此次考察实行对同一职务由同一考察组考察的办法。
在标准上,坚持“以能力为基础、以实绩为前提、以公认为尺度”,根据各职位的不同特点细化选拔标准,不仅看考试成绩,更注重考察对象道德品质、工作实绩、性格特点、发展潜力等适应性要素的综合考虑。
在程序上,考察组深入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发布考察预告,采取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征求意见、个别谈话、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多种方法,并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三年的考察对象,到其原工作单位进行延伸考察,力求考深察实。同时增设个人实绩报告程序,要求考察对象在民主测评大会上客观真实地汇报近三年来的工作实绩。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对象的学习、工作经历和民主测评、年度考核、奖惩情况等,全面权衡,综合分析,慎重确定了22名差额票决人选,提请市委常委会议差额票决。
笔者注意到,此次公选还规定,对公开选拔的非选任制人员,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的,正式任用;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对不实行试用期制的人员,任职一年后经考核不胜任的,提出免职意见。从而有效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公正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2010年12月17日,副县级职位公选干部公示结束。
此次公选产生的11位新任职人选,全部是“70后”,91%具有硕士学位,“高学历、高素质、年富力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如今,这批公选干部们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
公选,给了很多人机会,也给了更多人信号:同场竞技,机会均等。2010年联合公选虽已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公选,打破了干部资源配置的“隐性壁垒”。跳出属地“官中选官”的思维定式,打破干部地域、身份、资历限制,以开放的视野、开阔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干部资源的统筹整合,实现干部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整体功能。
公选,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了“绿色通道”。公选把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具体运用到干部选拔工作中,坚持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让干部同台竞技,一比高下,通过平等竞争,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人尽其才”真正体现出来。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选人用人,视野宽、来源宽、可选择面宽,公选出的领导干部素质高、工作积极性高、群众公认度高。
公选,成为提高组织工作知情度的“重要载体”。公开选拔的显著特征就是公开性。一系列举措使公众广泛、深度参与,打破了选人用人上的神秘化和封闭状态,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创造了一个公开、民主的环境和氛围。一位市民评价此次公选:选出的是人才、是公心、是民意,让胜出者服众、落选者服气。一语道出了公选的社会效应,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切。
公选,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由“关门点将”到“开门纳贤”,从“论资排辈”到“择优任用”,公选犹如一缕春风,涤荡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通过竞争,择优而任,必然向广大干部传导一个重要信息:要赢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必须靠实力、凭才干、看作风、讲实绩,必将更加有力地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通过公选,社会各界纷纷关注合肥,聚焦合肥,真切感受到合肥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感受到合肥广揽群贤、求贤若渴的广博胸怀,感受到合肥乘势而上、跨越赶超的蓬勃生机,为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树立了良好形象,营造了良好氛围。
公选:数据
本次公选共有1230人报名(其中副县级职位839人,科级职位391人)。经过资格初审,符合报名条件并成功报考的共有943人。
副县级领导干部职位选拔比例最高近80∶1,科级领导干部职位选拔比例最高达75∶1。
通过资格初审的报考人员均具有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87名,占总人数的62.25%,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52名。
在1230名报考者中,合肥市(含省直单位)以外的报考人数占总人数近一半,其中省外有315人符合报考副县级职位条件,占副县级职位通过资格初审总人数的47.95%。除新疆、西藏、宁夏、吉林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报考者。有15人来自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有10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面试的27名评委实行完全地域回避,所有评委都由外市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作风正派、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
声 音
sheng yin
让竞争性选拔干部
常态化、规范化
○ 吴昌文
2010年7月13日,尚出差在外的我获悉我市县(区)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消息,着实让我兴奋不已。没想到已近不惑之年的我,能有机会参与竞争,展示自我,再次选择自己的前行道路。
回想本次公开选拔考试,市委以宽阔的胸襟、开放的思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宽了知人用人的视野,创造了合肥干部人事工作多个第一:第一次面向全国大规模招揽人才。这次公选,打破框框条条,打破地域、行业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次实行异地出卷、异地阅卷,让裁判员中立,使组织者、决策者与操作人分离,确保了笔试的公平公正;第一次全部采用外省市专家面试,面试前评委的个人材料一律保密,采取全程录像、现场打分、当场公布,面试的可信度大大增强;第一次市委常委会票决制确定拟任人选,在贯彻全程差额的同时,对进入常委会表决的人选,由常委会成员根据候选人考察情况投票确定拟任人选,充分体现了选人用人的民主、择优原则。
作为公开选拔方式的积极参与者,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马场赛马”式的公平竞争机制,程序公正,全程公开,赋予了参与者更多的主动权,激发了我们积极向上的斗志,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而,我市“公开选拔”、“公推竞职”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举措,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塑造了更具权威、更有可信度的“伯乐”,营造了“千里马”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选拔领导干部方式,真正让“伯乐不常有”成为历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我们都已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成为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受益者之一,而我认为更大考验却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是否具有“千里马”的能力,能否胜任新岗位、新角色,能否勇挑重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仅是检验我们素质能力的重要依据,更是检测公开选拔机制成效的试金石。我们既要以实绩实现个人价值,更要以百倍的努力回报社会、服务人民,不辜负组织对我们的信任,不辜负领导、同事、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链 接
2010年市县(区)联合公选
副县级领导干部名单
陈 伟 市财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原任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政治部主任科员
吴昌文 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组成员
原任合肥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江 浩 市教育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原任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处级专职辅导员、党总支秘书
闫雷雨 市规划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原任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局副局长
宋 琪 肥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人选
原任合肥市庐阳区县桥街道办事处主任
胡光喜 肥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人选
原任安徽师范大学审计处副处长
尹 旭 长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人选
原任合肥市蜀山新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刘平芬 瑶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人选
原任湖南省娄底市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科长
朱 涵 庐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人选
原任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活动管理处处长
崔学章 蜀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人选
原任山东省东营市委政研室城市科主任科员,河口区政府区长助理、党组成员(挂职)
汪功胜 包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人选
原任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包河分局局长
(任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副职实行试用期一年;提名县区副县区长人选,需按有关法律程序办理)
![]() |
本次联合公选,出卷、阅卷全部外包。图为工作人员密封考卷。 薛庆国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