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省的公选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考试成功与否固然重要,但考生们都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升华——
不唯年龄 不唯结构 公开纳贤 缺啥选啥
记者 解翔童/报道
本网讯 2010年的公选,是我省历史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崭新探索和实践,对放宽视野选人、吉林振兴集聚优秀人才、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7月5日,“公选”开始接受网上报名,当天报名总人数超过2700人。至7月16日17时报名截止,全省852个省、市、县管职位,报名并经审查合格人数为21625人,与选拔职位比例为25.4:1。后经笔试、面试的选拔,目前公选考试已进入到考察阶段。而参加考试的考生认为,这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尝试。
革新机制>>
缺什么
就选什么
今年5月13日下午,省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开选拔力度,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注重选拔年轻干部和“三方面”干部,但不唯年龄、不唯结构,缺什么就选什么;科学设计公选考试、考察的方式方法,注重体现干部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今年6月份开始,通过省、市、县联动的办法,在全省公开选拔1000名左右领导干部。其中省直部门面向全国选拔,市(州)面向全省选拔,县(市、区)面向全市(州)选拔。
公选干部>>
6月23日下午,省委书记孙政才再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听取关于吉林省2010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方案等情况的汇报。
那么,如何确保选出一批适应发展需要的优秀领导人才?
科学命制试题
坚持人岗相适,检验干部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领导能力,聘请有实际经验的高水平命题专家,科学命制笔试、面试和测试试题。在这次公开选拔考试的总体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笔试一张卷”、“面试结构化”的定式,实行“三关九试”。
改进考察方式
真正把干部考准、考实,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把最合适的干部选拔到最需要的岗位上来。此次考试施行按岗位命题。为了落实省委提出的“干什么考什么”和“人岗相适”的原则,这次笔试、面试命题公共科目分省、市、县三个层级命题;专业科目按照岗位命题,省、市、县三级的852个公开选拔岗位,分级同岗合并后,仅笔试环节就需要命制公共科目试卷6套、专业科目试卷200余套。而且,部分科目开卷考试。这次考试的命题方向是考素质、考能力、考潜力、考岗位适应度,不考简单记忆和纯理论性问题。为了减轻应试者的复习压力,对笔试环节的基本素质测验和领导能力测验实行开卷考试,考生可以携带并当场查阅纸质资料。据了解,公开选拔开卷考试在全国尚属首次。
做到监督到位
不仅党内的监督要贯穿公选的全过程,而且要让党外有代表性的人士和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公选中来。在这次公选中有舞弊行为的干部,今后不再提拔使用,有舞弊行为的组织部门干部,坚决调离原岗位并作出处理。据了解,考试过程中,实现全程监督。报名审查现场设立监督举报席,命题过程、试题押运派员监督,分数核定等关键环节审核把关,面试现场全程录像,邀请公选监督员列席省委常委会议和省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并由上级派出检查组对下级公选的笔试、面试等关键环节进行巡视监督,确保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在有效监督之下运行。
此外还加大了举报受理查核力度。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开通12380举报网站,在举报网站上开辟公选举报直通车,形成电话、信访和网络“三位一体”的举报平台。安排专人负责受理群众举报,对举报的问题“随接随办”,并加大问题查核力度,涉及省级公选的举报,组织力量直接查核;涉及市县公选的举报,采取转办、督办或直接查办等方式办理,切实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加强制度建设
对这次公选工作中创造的成功做法、新鲜经验,要注意及时总结提炼,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努力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公开选拔干部的长效机制。
名词解释>>
什么是
“三关九试”?
本次考试实行“三关九试”。“三关”,即笔试、面试、测试三个阶段;“九试”,即每个阶段分三个环节进行。笔试全省统一时间进行,时间为1天。上午考两个公共科目:基本素质测验和领导能力测验。基本素质测验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占笔试成绩的20%;领导能力测验为公共类主观题,占笔试成绩的30%。考试时间各90分钟。下午考一个科目:专业素养测验,题型为专业类主观题,占笔试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面试采用三种方式,即“半结构化面试”、“领导实践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半结构化面试”重点测试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管理能力,占面试成绩的30%;“领导实践模拟”重点测试综合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占面试成绩的40%;“无领导小组讨论”重点测试组织驾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占面试成绩的30%。
测试主要在省管岗位中进行,采用的三种方式分别是领导经验测评(人机对话)、心理素质测评和岗位适应度测评。成绩当场向本人公布,但不计入考生总成绩,作为组织考察的量化评价指标之一。为了发挥各市州、县(市、区)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测试阶段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方法。
考生心得>>
得到很好的锻炼
/谈笔试/
考题灵活 具体事例多
沈萍(化名)是参加此次公选的考生,目前已经进入所考职位的前两名。沈萍今年37岁,就职于长春某新闻单位。谈起对此次公选考试结果的期许,沈萍的脸上露出几分自信和淡定。“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考试,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沈萍说,在考试中她基本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无论成功与否,她完全可以正确对待。
沈萍说,报考公选考试前,她正在外地出差,公选考试的信息是家人告诉她的。“知道有这样的机会后,我连忙找到当日的报纸,得知这是吉林省一次史无前例的公开选拔考试,仔细阅读了此次公选的细则和形式后,就在网上报了名。”沈萍说,她觉得这次考试的报名程序简单、科学,而且报名资格的门槛不高,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考试,展示自我。
“笔试给我的感觉是考题挺灵活,具体事例比较多,如果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应该会答得不错。”沈萍凭着对文史类知识的一些积累,题答得还比较自如。“分数出来后我考了笔试第三名,这个成绩让我颇感意外。”沈萍说,她报考的职位有22人报名,取前5名进入面试。“笔试入围后,我对之后的面试就更有信心了,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沈萍说,她对这次考试的印象就是程序公正公开,报考考生人才济济,要掌握的东西很多。
/谈面试/
打破常规 随机考点多
沈萍认为此次公选考试的面试打破了常规,一些随机性的考点非常多,是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革。
“面试当天,我早晨6点进入考场,晚上6点从考场出来,由于是最后一批参加考试,所以一天都在考场内,私下里接触了一些不是报一个职位的考生,他们还能出题考我。”沈萍说,面试中的问题是所报岗位上需要面临的问题,“比如其中一道题目的大概内容是如果在小区门口有一个自由市场要被取缔,你要采取什么方式去做,因为有一些老人腿脚不方便所以持反对态度,而对于学生来说喧哗声会影响学习,社区也反映会污染环境。”
沈萍说,面对这道问题,她冷静思考后觉得并不是很难回答。“我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但后来发现其他考生的回答也同样很精彩,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