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泸州市纳溪区委通过一组任命名单,15名科级后备干部被启用。这批干部全是刚从全区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的“赛场”中脱颖而出的。今年7-9月,该区面向全区机关、事业单位,采取全程差额方式,经过笔试、面试、考察、常委会票决等程序,选出了3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由此,纳溪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现了由“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
海选,激励角逐
在公开选拔中,纳溪区出台了《公推公选科级后备干部实施办法》,制订了较为宽松的参考条件。年龄在45岁及以下;参加工作3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近3年年度考核称职(合格),且近年来没有受过党纪、政纪处分。这次“赛场选马”将年龄由35岁放宽到45岁,让人才的选择范围更广,旨在“宽进严出”,不拘一格选人才。全区参选人选达344名,总的报考比例达11∶1,事业类的报考比例达34∶1。
虚拟职位,科学选任
对科级后备干部岗位设置分为公务员类、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类、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类三个类别。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每类人员都制订了年龄、学历、任职资历等条件。这次“赛场选马”,采取“虚拟职位”的办法,解决了人岗相适的问题。考生报名参加考试,并不直接报考到某一具体职位,而是报考某一职位类别。当某一职位空出时,选择3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中最适合的人选就任,这样就避免了“高分低能”、“唯分取人”等问题。
逐轮淘汰,避免高分低能
引入逐轮淘汰机制。综合成绩(笔试+实绩加分)只作为取得面试资格的依据,面试成绩只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依据。整个竞争选拔过程由笔试、实绩加分、面试、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等五个程序构成。笔试采取闭卷方式;“笔试成绩+实绩分数”得出综合成绩后,以1∶3比例确定面试人选;然后根据面试成绩,按1∶2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最后按照1∶1.2的比例提交区委常委会议差额票决,确定科级后备干部人选。
在乡镇工作多年、在公选中取胜就任龙车镇副镇长人选的徐万萍说,引入逐轮淘汰的机制,压力非常大,更兼顾公平,一定程度避免了“高分低能”。
实绩加分,目光瞄向“实干家”
纳溪区崇尚“以德为先,注重一线,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引入了“实绩加分”制。综合成绩由“笔试成绩+实绩加分”构成。公开加分细则,科学确定加分比例,把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各类评优、奖励、基层多岗位锻炼经历、任中层干部时间等作为实绩加分的重要内容。每一项加分内容都严格进行审查和公示予以确认。进入面试的综合成绩,也充分考虑了实干能力如何的成分。有286人享受了实绩加分政策,纳溪区司法局办公室主任孙光银因为年度考核评优,有基层多岗位锻炼经历,任中层干部时间长等,获得了6.5分的实绩加分,成为实绩加分最多的人员之一。
孔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