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选拔干部,是选人用人制度的重大创新。近年来,金坛市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不同模式,例如,根据职位适岗人选的分布不同,对职位所在单位无合适人选的,在本市范围进行公推公选;对职位要求高、本市适岗人选少的,在常州乃至更大范围进行公开选拔;对专业性强、业务要求高的职位,在行业系统内进行定职、不定职公开比选;对后备干部实行“双推双考”竞争选拔;对机关部门中层干部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对市级机关公务员实行面向基层竞争性选调等,为各类干部搭设竞争平台,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回顾近年来的改革创新实践,我们感到,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还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是突出工作实绩,完善考试方式,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竞争性选拔干部,关键是要突出工作实绩,提高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笔试环节,要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按需分类进行素质能力测试和专业技术水平考查,重点测试干部的综合知识、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在面试环节,要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灵活采取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结构化面试等方式,创新引入专家面谈评估、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任职等方法,全面了解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实战应变能力和执行推进能力,切实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二是突出群众公认,完善评价方式,让作风实的比得出。竞争性选拔干部,重点是要突出群众公认,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最有发言权的人评价干部。在提名环节,要规范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和他人举荐等提名方式,进一步扩大提名范围,明确提名责任;在测评环节,要合理界定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范围,让“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务的”、“熟悉他的”参与测评,让知情人投知情票;在考察环节,要建立结构化分析评价机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办法,加大干部工作实绩、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的考察。要探索建立社区民意调查机制,延伸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圈和社交圈,注重考察干部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切实让“作风实的比得出”。
三是突出岗位特点,完善竞争程序,让能力强的选得上。竞争性选拔干部,核心是要突出好中选优,提高竞争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把最合适的人选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在资格条件的设定上,要突出“学过、干过、管过”,确保人职匹配、人岗相适;在年龄、学历和身份的把握上,要突出岗位需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在差额比例的确定上,要本着“简单、管用、高效”的原则,根据不同职位合理确定竞争的适度比例和差额环节,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公之于众,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热情,切实让“能力强的选得上”。
一是突出工作实绩,完善考试方式,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竞争性选拔干部,关键是要突出工作实绩,提高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笔试环节,要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按需分类进行素质能力测试和专业技术水平考查,重点测试干部的综合知识、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在面试环节,要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灵活采取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结构化面试等方式,创新引入专家面谈评估、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任职等方法,全面了解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实战应变能力和执行推进能力,切实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二是突出群众公认,完善评价方式,让作风实的比得出。竞争性选拔干部,重点是要突出群众公认,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最有发言权的人评价干部。在提名环节,要规范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和他人举荐等提名方式,进一步扩大提名范围,明确提名责任;在测评环节,要合理界定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范围,让“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务的”、“熟悉他的”参与测评,让知情人投知情票;在考察环节,要建立结构化分析评价机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办法,加大干部工作实绩、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的考察。要探索建立社区民意调查机制,延伸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圈和社交圈,注重考察干部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切实让“作风实的比得出”。
三是突出岗位特点,完善竞争程序,让能力强的选得上。竞争性选拔干部,核心是要突出好中选优,提高竞争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把最合适的人选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在资格条件的设定上,要突出“学过、干过、管过”,确保人职匹配、人岗相适;在年龄、学历和身份的把握上,要突出岗位需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在差额比例的确定上,要本着“简单、管用、高效”的原则,根据不同职位合理确定竞争的适度比例和差额环节,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公之于众,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热情,切实让“能力强的选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