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网8月27日电(见习记者 沈兰 实习生 余哲)日前,浙江省建德市拿出37个岗位面向全市范围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并接受群众监督,把“伯乐相马”变为一场“赛场选马”的精彩大戏。据悉,为了配合此次公选,今天,该市首次举行组织工作新闻通报会,采用了远程视频直播系统,向公众揭开干部选拔任用等组织工作的神秘面纱。
组织工作神秘外衣逐渐冰释
作为组织工作核心环节的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选人用人方式,干部的选拔任用曾经一度被批上神秘的外衣一直为社会各界关注,干部选拔更是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近年来,领导机关干部腐败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涉案官员不胜枚举,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受贿金额动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生活腐化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在世人眼中,官员不是普通自然人,所谓的干部都是经过培养选拔的社会精英。
在这批社会精英中,连续出现腐败分子是公众最不能忍受的。腐败官员一旦被暴露在阳光下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唾弃与痛恨。追本溯源,民众开始拷问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是任人唯贤,还是有瑕疵滥竽充数?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务公开,组织部门能否打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神秘感,让普通群众也能参与其中,俨然已成为拉近组织部门与干部群众距离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建德市组织工作在严格的干部监督管理下日臻完善,在推进党务公开的进程中逐步呈现出冰释的趋势。
2008年,建德市在公选领导干部中邀请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面试评分。随后,又采取了“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差额共选拔14名市管领导干部,选拔过程均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群众公开……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在一系列的民主开放过程中逐渐得到出尊重。
让公众也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也意味着建德全力打造的“阳光组工”在透明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干部选拨任用“阳光化”进行时
近年来,杭州市各地坚持树立重基层、重一线、重实践的用人导向,结合本地实际,向基层一线倾斜,鼓励基层多出干部,出好干部。
据了解,此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组织工作新闻通报会,被许多百姓誉为建德市组织工作透明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规定市级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要有2年以上乡镇经历,新录用乡镇公务员中大学生村官比例不低于50%。
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翔介绍,公选采用的都是大评委制,有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评委;量化考核,这个考核是定性加定量,比如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岗位的锻炼、年度考核。
现在提拔干部有个顺口溜:“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关系最重要,能力作参考”。建德市民陈鸿兵直言,提拔干部是不是也参照了这个“标准”,阳光选拔公信力有多少?
针对这一说法,沈翔解释,“文凭不可少”,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干部干事、会不会干事、干不干成事。“关系最重要”,关键是干群关系最重要。
据了解,建德市组织市在干部工作中始终坚持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注重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最终要使选出来的干部做到政治、工作上、群众都信得过的干部人选。
不透明、不公开的“潜规则”一直被外界称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沈翔最后表示,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有十几项程序,采用了全程的记录制,上级组织部门实行定期检查,有效地杜绝了干部任用中暗箱操作的发生。公选只是一个方式,从1993年以来,建德共组织开展了18次公开选拔工作,目前公选产生了147名不同职级的干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