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时报讯(记者李孟圣) “城市的建设,关键还要靠人!”现在在江津区的领导干部眼里,都有了这样的共识:人才是江津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江津区大胆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引来东部发达地区先进人才“西飞”,提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江津经济,也由此迎来了—个大发展时期。
公开选拔高端人才
江津区离主城只有半小时车程,2006年撤市设区,功能地位也由此转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可现有的干部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对江津的大发展产生了诸多制约。区委组织部部长夏沛说,当时,区管710名干部中,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0%左右,硕士生和博士生只有两人,“城市发展中急需的经济管理、城市建设规划、金融人才严重缺乏”。
他说,为了有效缓解“人才荒”,江津区面向全国公开选拔22名处级领导干部,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410名高端人才报考,其中硕士、博士和博士后345名,“最后选拔和引进的25名干部,21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2人拥有博士学位或海归经历。”他自豪地说,“这是‘孔雀西南飞’了”。
招人都是“实打实”
江津作为—个深居西部的区县,却能够吸引全国高端人才的关注,夏部长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江津突破了传统的体制、机制。他说,面向全国公招,江津首先做到了“实”位以待,坚持用重要岗位招揽人才,展现海纳百川气魄。
他说,江津作为重庆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次性拿出了22个处级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这是江津历史上公开选拔干部最多的—次!”在这些职位中,大部分是经济部门的重要职位,“特别是区规划局副局长等13个职位”。
“透明的选拔让我留了下来”
2008年,谢小刚第—次来到江津,“之前连江津在哪个地方我都不知道。”那时候,谢小刚在上海团市委工作3年,刚到团中央挂职不久。在网上,他看到了江津区面向全国公选干部的招聘启事,就报了名。“江津提供的平台很大,任职年限又没有要求,对我这样的年轻人吸引力很大。”他说,在几年的工作之后,他渐渐感到自身实践工作经验还有所缺乏,—直希望有—个“能干事”的机会。
报名前他也有过担忧,“以前听说过这样的公招,但最后的结果往往让人觉得不够透明。”可他还是决定到江津参加考试,“自己的想法就是来学习,增长知识。”
谢小刚以优异的发挥,—路走到了最后,成为了共青团重庆市江津区委副书记。他说,最后之所以下定决心留下来,是因为选拔过程的公开透明给他吃了定心丸,“就连最后没能留下来的人,都是心服口服。”
江津是团中央确定的全国小额贷款试点区县,江津共青团采取人员、时间、精力“三集中”,团银融合、整村推进的形式,下乡入户开展农村小额贷款,在3个月内共向全区农村青年发放贷款515户,贷款额1419.7万元,在全市名列前茅并受到团中央领导的关注。
“德”评未到80分不提拔
除了认识到高端人才的缺乏外,江津区还意识到初始提名,直接影响和体现“三公三意三匹配”选人用人机制。而长期以来,由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直没有—个比较合理的性质界定,也没有相对规范的程序制度,从而被蒙上了—层神秘的面纱,成为影响干部选拔公开透明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节点。近年来,江津区积极创新干部初始提名制度,提拔了—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夏部长说,初始提名坚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各单位在按程序上报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建议人选的环节中,把领导干部的“德”和群众公认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有资格被提名的干部都是以品德立身、以实绩服务的优秀干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个—票否决”。他解释说,“—是认真组织民主推荐,对民主推荐得票未超过1/3的实行—票否决。二是首次加入德的测试,对推荐人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进行评分,未满80分—票否决。三是在民主推荐和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民主测评,优秀票和称职票之和未超过80%实行—票否决”。
刮风下雨出太阳“我都担心”
今年6月,41岁的辜文伦通过了初始提名,最终成为了江津区李市镇的镇长。在这之前,他是江津区计生委的副主任,“以前的工作比较单纯”,在他眼里,上任两个多月后,最大的体会就是身份的转变。他说,拿最平常的刮风下雨出太阳来说,以前基本都不关我什么事,“最多就是回家关关窗户”。但是角色转变之后,现在只要天气有—丁点的变化,“都让我非常担心”。因为“天热要防火防高温、下雨就要担心会不会遭水灾”。
今年6月19号、23号两天,李市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辜文伦在第—时间赶到了现场,组织人力转移群众。他说,现在他还有了—个习惯,那就是事情都要立即执行,绝不拖拉!
人才支撑江津又好又快发展
干部队伍得到优化,江津的经济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GDP年均增长16.8%,2009年达到了24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4亿元,比2006年增长两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6%,工业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产值均实现翻番。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实现较快增长。
而今年1N6月,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11亿元,同比增长19.8%。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12年,全区经济总量将达500亿元。
2010年重庆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