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建诤言 专家献良策 政府动真格
生态文明 贵在行动
7月30日至31日,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大学主办的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从第一届的“责任”到本届的“行动”,这个国际会议主题的深入,也反映出生态文明潮流在国际社会日盛。
炎炎夏日,在森林覆盖率达到41.78%的贵阳,变得凉爽而舒适。在这个精心搭建的开放平台上,官、产、学、民、媒体纷纷亮相,就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务实性的建议。
为了生态文明的梦想
郑万通(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当今的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已成为中国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的一大主题,共同构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大背景。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机遇,就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来校正我们的商业文明,用商业文明的经验来助催生态文明的梦想,让这两种文明互为动力、互为支撑,推动人类社会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良性发展、持续繁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生态问题构成的挑战及其应对也应该是全球化的,这需要我们超越国家间的竞争,开展积极的合作,超越短期狭隘的经贸利益,谋求未来的共赢。一是尽快把已经获得的共识凝聚起来,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在更深入的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尽快把生态、环境、气候等领域达成的谈判成果,转变为各国具体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尽快把科学的、生态的、绿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四是努力创造并采取一些有别于应对其他全球化问题的创新举措和合作模式,以真诚而广泛的合作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和业已面临的气候变化危机。五是致力于生态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对接、融合,立足于全球化、信息化等新的时代特征,探索崭新的发展模式,不断为生态文明和商业文明注入新动力和新内涵。
低碳之路须务实
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我们要着力将低碳承诺转变为实际行动,围绕“行动”二字,希望能够遵照这些原则,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世界有所不同——
强调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手段是科技。科技能带来创新,从新能源电动车到清洁发电,再到LED照明。希望各国能够提出一些激励机制,来鼓励私营企业将发明商业化,革命性地使用我们的技术和知识潜力。政府可以帮助一些基本研究,同时提供资金,但是关键的执行者是私营企业。
寻找一些途径开展合作,这样可以更大、更快地迎来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从核能发电到碳的存储,都蕴藏着巨大机遇,我们需要通过更好的分享技术、寻求合作来加快行动速度。
行动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我们不需要提出过多的号召,去做一些不可能企及的事情,而是应该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真正付诸行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积累。只有走一条务实之路,我们才能事半功倍,加速抵达美好的绿色经济和低碳未来。
降低能耗需多方努力
徐匡迪(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的能源曲线到底要如何行进,确实需要思考。大部分能量在开采、运输、转化方面浪费掉了,所以终端节约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节能也迫在眉睫,改变工程技术对能耗具有极大影响;此外,空调的耗电量差距也很大,空调机的原理是如果室外是35℃,室内开到25℃效率最高。
我们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其中,大力发展核电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风电。2010年,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在内是10%,希望到2020年能提高到16%—23%,2050年达27%—55%。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排放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的人均排放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减排责任是每增加一个万元的GDP能耗应该是不断降低,而不是说总能耗水平要往下降;传统产业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
需要更大程度的减排
理查德·莱文(耶鲁大学校长):
问题的严重性也许比大家所感知还要严重,我们必须进一步进行更大程度的减排,才能达到目标。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水槽,上面有一个水龙头和排水道,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排水道5倍的话,水槽里的水总有一天会溢满。
目前,虽然各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未对碳排放标准达成一致,发展程度不同国家、不同政府之间要达成一致非常难,但现在,全球仍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正不断地共同努力中。其中,面对全球变暖危机,中国、欧盟及日本等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就是很好的,此外,一些非政府机构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大学、企业等,不仅自身加大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力度,同时他们还采取互相合作的方式共同进步,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迈出更好的一步。
此外,现在不少企业都通过从各方面减少能源消耗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并获得社会的认可;一些企业更通过生产低能耗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虽然初次购入的成本较高,但一方面减少客户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更多消费者对地球的关爱。
生态文明有了良好开端
姜春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贵阳市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了实惠,尝了甜头;生态文明在贵州结出了丰硕的物质、精神、社会成果,这说明了什么呢?
贵阳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变革了思想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冲破了传统工业文明在发展上的偏见、误区和障碍,实现了幅度、质量、效益同步快速发展。要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须转换陈旧的发展理念。
加快环保投入,修复自然生态功能,是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贵阳用于环保方面的资金年均增长20%,经过努力,贵阳森林覆盖率达到41.78%,成为全球喀斯特地区绿色植被最佳城市之一。
贵阳狠抓了生态道德文化建设,全民倡导生态文明,努力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贵阳还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双赢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可以说,全国各地所有生态文明搞得好,发展双赢的单位,都抓好了这条。
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又高于工业文明,既是一项重要的建设任务,更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的愿景。目前,贵阳和全国各地所做的,仅是一个良好开端,由传统工业文明转变为现代生态文明,将是21世纪最艰巨、最壮丽的伟大事业。
高校负起更大责任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北大在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生态科学等领域11门学科的课程与环境教育科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社会服务意识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中坚力量。
大学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北京大学的核心是为社会创造一批领导型人才,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将成为构筑我国的生力军,以校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紧密结合,长久以来,北京大学始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并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的校园文化中。大学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大学与社会大众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模式深入人心。
(发言文字由刘维涛、胡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