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条件逐步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是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局。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关键是让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江西省赣州市是一个人口近900万、农村人口近600万的农业大市,城镇农民工的主体是本地农民。结合这一特点,赣州市近两年来在让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让农民工进得来。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发展不起来,承载力不强,功能不健全,让农民工进得来就失去了依托。因此,赣州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努力使更多的农民工能够进城就业。一是集中力量加强城镇建设。加强赣州市中心城区建设,2009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9.2平方公里;加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开展圩镇整治,完成了所有县市集镇的规划。两年来,全市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去年达到40%,城镇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得到增强。二是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通过完善就业和社保政策,简化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在农村探索宅基地、土地和户籍制度的联动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四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务工人员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种养能手和大户集中、就学向县城和乡镇集中。2009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1万人。三是搞好农民工进城服务。建立市、县、乡三级劳动服务平台,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和企业招工用工的对接服务。
让农民工留得住。随着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数量越来越多,帮助他们逐步转化为市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针对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难特别是住房难问题,赣州市在2008年7月出台了《中心城区新市民公寓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确定建设标准,限定销售价格,每年在城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建设一定数量的新市民公寓,面向在城区务工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出售。2009年,全市共开工建设2234套“新市民公寓”,今年还将开工建设3万套。下一步,赣州将规划实施“六大工程”,即新市民安居工程、新市民保障工程、新市民就业工程、新市民素质工程、新市民和谐工程、新市民关爱工程,形成系统的“新市民工程”,努力把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留在城市,帮助他们成为新市民。
让农民工有发展。农民工能否留得住,关键在于能否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并有发展。否则,就很可能出现“城镇里的二元结构”,甚至产生城市“贫民窟”。赣州市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努力使农民工在城镇有发展。一是加快产业建设,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建设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产业园、15平方公里的赣州沙河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的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利用区位优势着力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资源优势着力培育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二是积极扶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在中心城区建设全国首个新市民创业担保贷款中心,专门为进城农民工担保发放政府贴息的创业贷款,2009年共担保发放了900多户4000多万元贷款。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设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支持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创办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400多家。同时,通过出台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创业基地等措施,帮助近80万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三是加强农民工和新市民培训。目前,赣州拥有中等职业学校64所。赣州市在利用这些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和“公民职业化”工程的同时,还创办了农民学院,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已培训农民24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