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央颁布《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省委高度重视。省委组织部把今年作为全省组织系统“深化改革年”,并确定辽阳等4市为综合改革试点市。目前,辽阳市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做法受到肯定并刊发于本月24日的《辽宁日报》。本报现特予以转载。
近年来,辽阳市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牢牢把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辽阳作为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市后,更是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
在竞争中验证实力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积极意义和效应,越来越被辽阳的实践所证明,公开选拔、“一述两推”、差额选任已经成为辽阳市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式。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广开进贤之路的有效举措。今年5月份以来,辽阳市创新举措,公开选拔了41个职位的领导干部。这次公选,共有来自省内外的931名干部参选。经过笔试面试,125人被确定为差额考察对象。而与以往相比,这次公选首次采取联动推进、统一考试、联合考察、分级任命的方式进行,其中市委管理的10个副县级职位首次面向全省选拔。同时,为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辽阳委托外省领导干部考试中心命制笔试、面试试题,体现了“干什么、考什么”的要求。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笔试还实行专家“两评三审”赋分,纪检公证部门则全程监督公证,新闻媒体全程介入。
着眼于实现竞争性选拔干部,辽阳市自2005年以来采用“一述两推”方式选拔任用干部,为干部搭建了展示自我、公正平等竞争的平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自我提名、群众提名、组织提名相结合的干部任用提名方式,特别是形成了适应单位内部和系统内部选拔领导干部的民主性、公开性、竞争性选拔任用机制。几年来,通过这一方式,该市已先后在50余个单位选拔了90名正副县级领导干部。
差额选拔是进一步做到好中选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辽阳市在这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工作中,把差额选拔领导干部确定为日常选拔任用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办法之一,并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这是在干部工作中,实行全程差额选拔的有益尝试。
让多数人拥有选人的权力
辽阳市着眼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扩大提名主体范围,在重要干部的推荐提名上着重发挥全委会的作用。2008年,针对正县级领导干部提拔人选的提名,辽阳市由市委委员、候补委员采取会议推荐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推荐提名拟补充县级正职职位初步人选。2009年,辽阳市采用这一办法,由全委会成员从组织上以1∶4比例提出的参考人选中推荐提名了3名拟提拔任职人选。同时,在市政府机构改革中,对平职调整的正县级领导干部也尝试了采用全委会推荐提名的办法。今年年初,市委全委会又从全市县级正职领导干部中海推4名平职调整人选。
从实践看,发挥全委会在干部推荐提名中的作用,优化了干部初始提名主体,扩大了选人视野,规范了干部任用提名程序,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初始提名的民主性、公开性和科学性。
教育培训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接受教育培训是每一个辽阳领导干部的必修课。辽阳市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在党校推行“菜单式”选学,下发“菜单”目录供学员选择,调动了干部自主学习的热情。中青年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的开设,适应了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新要求。
同时,辽阳市还积极选派干部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进行现代公共管理课程的培训,同时还积极创办“辽阳讲坛”,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现已举办33期,参加讲座者达3万人次。 5年多来,“讲坛”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治等方面的知识、理念,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功能,对领导干部更新观念、增强本领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辽阳市已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开发建立了 “辽阳干部学习在线”。这个平台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主讲的140余门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已于今年1月正式开通,预计到2011年底,累计注册学员达到1万人。自在线学习平台开通以来,已初步实现了干部学习的网络化、自主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