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7月16日讯 治国兴邦,人才为急;为政之要,贵在用人。今年6月初,鸡东县再一次面向全县公开选拔20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在社会关注和众人瞩目中,来自全县各界548名竞争者勇闯关隘,20名佼佼者过关斩将,脱颖而出。这次阳光下的选拔,表明了鸡东县委求贤若渴、广开才路的诚意,彰显了该县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的决心和气魄,在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科学决策鼓励参与
在今年5月的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县委为这次公选定下基调:“要将‘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贯穿公选全过程,按照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个目标’,把公选打造成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要打破条框,新开风气,公开选拔,让全社会看到县委的用人导向。”县领导如是说。
在公选中,县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除必要的保密工作外,将选拔职位和任职条件、选拔工作程序、考生笔试、面试成绩等内容全部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县委一次性拿出19个岗位公选20名副科级领导干部,通过县电视台、鸡东新闻网发布公告。一时间,在全县上下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心存疑虑:“是否内定了人选?是否走形式?”为打消公众疑虑,让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竞争,县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宣传这次公选的重大意义,营造了良好的公选氛围。
为鼓励更多的干部积极参与竞争,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选用视野,县委打破条框束缚,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45周岁以下的均可以报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共有548名符合条件的人员报考,19个岗位全部达到开考的人数要求。这次公选成为鸡东有史以来岗位最多、重要职位最多(有政法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民政局副局长、环保局副局长、监察局副局长以及乡镇副乡镇长等)、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公选。
严肃纪律阳光操作
为确保“干净公选”,县委严格把握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三个环节。其中,在笔试中,县委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在考试考察内容、方式等设计上注重实践能力,突出岗位特点,最大限度地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把笔试内容分为公共知识和申论两个科目。公共科目重点考察考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科目重点考察岗位实际需要的业务基础知识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在面试中,为保证选拔人才的质量,他们在县域外聘请了35名有面试经验或有考官证的正副处级干部作为面试考官。为避免发生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科学地设计面试工作流程。为避免出现人情分,累计5次抽签才能最后确定每个面试组的考官、面试岗位、面试人员和面试考场,面试的随机性使考官面试目的考生的概率几乎为零。在组织考察中,他们坚持做到两个重点考察:一是重点考察综合成绩第一名的入闱人员;二是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了保证考察效果,县委组织部和县纪委组成联合考察组,深入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充分发扬民主,严格考察,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和把握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这次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的20名公示人员全部为各公选岗位综合成绩名列第一的考生,其中,8名考生笔试、面试成绩双第一。
与此同时,县委严格把好监考、保密、人情“三关”。县委要求所有县级领导带头做到不打招呼、不求关照,谁违反纪律就按规定处理谁,还责成纪委专门设立了公选举报电话。确保了公选在阳光下运行,兑现了县委“干净公选”的承诺。
运行顺畅成果丰硕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这次公开选拔上来的20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35.6岁,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24岁;女性11名,男性9名;非党3名;具有硕士、学士学位8名,研究生1名,大学学历16名,大专学历3名;教师7名。
形成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良好风气。在公选工作的各环节,县委打造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对考生的笔试、面试成绩等重要信息通过县电视台、网站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等举措,进一步树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实现了“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到“扩大视野,优中选优”;从“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到“不拘一格、破格任用”的历史性转变,为鸡东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部选任良好氛围。
调动了广大年轻干部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公开选拔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干部对个人发展和进步的信心足了,特别是年轻干部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氛围浓了。公正的公选,使参加者心顺,当选者光荣,落选者服气。一些落选的考生事后认真地总结了自己落选的原因,信心十足地表示以后要加倍努力学习,以更加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