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监督管理,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全县树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
选人用人注重基层和实绩。一是优先提拔重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乡镇换届时,在253名提拔重用的干部中,有216名工作在乡镇基层一线。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向实绩突出的干部倾斜,坚持将实绩考核情况与干部评先选优、提拔任用挂钩,对同属差额考察对象的拟提拔任用人选,实绩考核排名靠前的,优先提拔或重用。三是建立部领导包保联系乡镇、部门制度,随时对班子和干部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坚持把研判结果作为选干部、配班子的主要依据,做到不研判就不提名、不推荐、不研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制定出台《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规定》,对工作不务实、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宗旨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严重的领导干部严格进行调整,切实解决干部难“下”的问题。2011年以来,已调整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94名。该做法被中组部《乡镇党委换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00例》登载,入选《贵州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项目》。二是年轻干部实行“先锻炼,后选拔 ”。每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一定数量的年轻副科级干部拟任人选到乡镇挂职锻炼,同时定向已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的拟任人选竞争性选拔优秀人员任职,确保乡镇28岁以下副科级拟任干部保持在50人以上,通过先挂后任,让年轻干部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2012年选拔42名到乡镇挂职,2013年从中选拔26名任副科级干部,同时补充20名到乡镇挂职锻炼。三是改善竞争性选拔方式。针对乡镇换届落选的干部,抽派23人到旧城改造、水利建设、园区建设、工程指挥等部门工作,由县实绩考核办跟踪考核管理,对实绩突出的,适时择优选拔任用;在县直部门安排19个副科级领导岗位,定向落选干部进行竞争性选配。四是创新督查考核工作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将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实绩考核办公室“三办合一”组建督办督查局(实绩考核办),并将内设机构升格为副科级,提高了督查和考核工作的权威性,为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供客观、准确的实绩依据。
储备后备干部。一是严格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会议决定的程序,严把“入口”关,建立乡科级后备干部库。目前,储备正科级后备干部25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356名。二是抽派后备干部到旧城改造、水利建设、园区建设、工程指挥、信访维稳等部门挂职锻炼。2011年以来,先后选派95人到急难险重部门挂职锻炼。三是把在公开选拔中进入重点考察因差额原因未被使用的102名干部列入后备干部人才库。四是把下派任村支部书记的117名机关干部列入后备干部管理。
强化干部监督管理。一是强化“过程”监督,防止“岗上生病”,每年对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考察、一次审计、一次述职述廉、一次群众测评,使监督日常化、经常化。二是强化对“一把手”监督,对重大决策、干部任免、主要建设项目安排和较大资金使用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一把手”滥用职权,滋生腐败。三是加强到岗到位督查,遏制干部“走读”现象。对抽查中发现到岗率低、不履行请销假手续、擅离职守、内部管理混乱的乡镇和单位,除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外,对单位“一把手”进行问责,由主要领导写出书面检查,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在全县通报批评。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建立责任驱动、跟踪督查和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教育培训进行责任分解,经常组织召开干部教育培训协调会,统一思想,整合培训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建立统一调配、分级负责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办好主体班、增加专题班、拓展域外班、突出特训班。同时,创新培训载体,拓展培训渠道:针对机关干部,举办“周末流动讲座”,针对乡科级干部,举办“发展论坛”,针对村干部,开展“村干部·科局长‘对话发展’”。
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紧扣需求“引”人才。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出台《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所需人才。二是完善机制“活”人才。建立《“兴纳人才”奖管理考核办法》、《高层次人才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等文件,以制度“激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分类培训“育”人才。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分类培养力度,依托县委党校、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定期对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集中培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和能力,夯实人才基础。2013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72名。其中:医学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9名,本科大学生16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