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大学去行政化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列席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时,再一次听到了有关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作为教育界“去行政化”的一个尝试,2013年出现的“大学章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去行政化,不光是政府的事,也需要每个大学管理者,都要去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为此,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相关专家和学者,力求厘清去行政化的相关观念和关系。
作为教育部首批公选出来的两位校长之一,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已是名人。
这两年,刘益春不断接受媒体采访,以参与者和推动者的身份,阐述他对高校改革及高校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
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校长、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的公告。这是教育部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
刘益春正赶上了这个好时候。历经几轮竞选之后,他成功当选了东北师范大学新一任校长,此前,他担任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作为教育部对大学校长选拔制度改革的探索,公选校长一开始便受到媒体的追捧。
公选校长两年之后,热潮渐渐褪去,浙江大学“换校长风波”使大学校长选拔机制,以反面形式再次展现在公众面前。
选拔之困
在高校校长选拔制度改革中,“林建华事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2013年2月,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后,浙大校长一职空缺达4个月之久。
这一年,该校毕业生的毕业证上,破天荒地以党委书记盖章替代了校长印章。
紧接着,有关浙江大学新校长人选即将“出炉”的消息开始在学校传播。消息称,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林建华将赴浙江大学担任校长一职。
此后,有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封公开信,公开反对林建华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列举了种种理由。
虽然这份“联合声明”的起草者以及浙大校友总会随后表示,并未发表过反对林建华担任浙大校长的相关信息,但该事件已经使浙江大学、林建华和校长选拔制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大学校长的任命,长期以来由上级主管部门单方面主导,甚至主管部门到校宣布新校长上任时,教授和学生还不知道新校长是何方神圣。这不但剥夺了师生本应该拥有的知情权,也导致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很可能只对选拔、任命其的上级行政部门负责。
熊丙奇认为,浙大新校长任命风波显示,高校校长选拔制度改革,不能拖延,而是要加快步伐推进。
季诚钧认为,政府委任制的优点在于,保证了党与政府对大学的领导权,同时也保持了大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