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邀请媒体记者全程见证命题、阅卷、面试,到网络征集市民监督面试,湖南正试图以“打开天窗,照进阳光”的创新做法,打破选人、用人上的“逢考必疑”困局
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 发自湖南长沙
去年12月20日,湖南省公开选拔省属高等学校、技师学院省管领导干部和省属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考察对象公示结束,这也标志着备受各界关注的湖南公选将落下帷幕。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湖南去年公选厅官之所以备受各界关注,是因为其在选拔考试过程中,推出了几个全国首开先河的重大举措。该省不仅邀请媒体记者进入命题阅卷封闭区,全程见证命题阅卷过程,还首次通过网络征集了6位市民到面试现场监督面试。
“打开天窗,照进阳光”,湖南公选正试图以创新做法,打破选人、用人上的“逢考必疑”困局。
记者的多重角色
“等你来了,再告诉活动内容,不要带笔记本电脑和U盘,我们会给你准备好的。”2013年11月14日,法治周末记者和潇湘晨报记者先后接到湖南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的邀请电话,称第二天下午请记者去参加一个采访活动,但具体是什么采访活动,这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却秘而不宣。
直到第二天到达湖南省委组织部会议室开会后,记者们才知道,此次的“采访任务”是见证公选厅级干部命题全过程。封闭的考试命题区向媒体开放,这在全国属于首次。
与此同时,9名从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抽选的命题专家接到省委组织部“长途出差”的任务后,也按时赶到了组织部办公室报到。
“所有与公选命题相关的人员,包括媒体朋友都是临时通知,这样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隐患。”省委组织部公选办工作人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把命题工作的保密性做得很严,主要是防止题目外泄。
2013年11月15日下午2时30分,人员到齐后。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来到会议室宣布,此次邀请大家是参与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考试的命题工作。随后,参与命题的9名专家和受邀见证出题全过程的两家媒体记者,全部签订了保密协议。专家和记者的手机全部关机,分别放进一个个大信封内,写好姓名后交给工作人员保管。
下午5时左右,保密协议签完后,专家和记者上了一辆中巴车。 “现在我们去黄花机场安检,请各位都不要随意单独走动,安检完的人员,在指定地点等候,然后再一起去命题封闭区。”在去往命题基地途中,省委组织部公选办工作人员在车上嘱咐大家。
在黄花机场安检后,专家们和媒体记者被送到某军事基地的命题封闭区。
在封闭的9天里,命题专家和媒体记者每天三餐后,可以进行餐后散步,但只能在限定区域3人以上集体散步,并有工作人员或监督人员陪同。命题组中还有专人对违反保密纪律、违反工作程序、私自与外界无关人员联系和接触的,作出隔离处理,并及时向组长和省公选办负责人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在封闭的9天里,记者们担负着多重角色。作为新闻记者,他们必须利用命题专家休息时间进行采访外;作为一名见证人,他们要亲眼见证此次出题专家们从讨论考点,到考题打印到试卷上的全过程。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采访,心情难免忐忑。”参与采访的一位记者在进入封闭区第一天的日记中这样写到。
2013年11月23日上午,试卷被直接送到湖南省委党校考点。下午3时,命题区封闭才被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