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面摸底,选准对象,确保竞争上岗实效。在充分调查分析全县各个部门单位、行业系统干部配备情况的基础上,把机构单位多、职数缺配较多、干部人数多、干部年龄相对老化的县教育体育和工商系统作为落实中央干部选用新要求、开展竞争上岗工作的首选,逐一摸清两个系统的编制职数、行业特征、岗位特点、干部现状,科学设置选用条件,制定竞争上岗工作方案。通过网站、电视、平面媒体发布竞争上岗公告,主管部门党组召开系统动员大会,夯实宣传动员责任,仔细筛查符合条件的干部,广泛动员干部参与,做到宣传到人、动员到位、不漏一人,形成了人人知晓、积极参与、有序竞争的局面。
二是三分合一,入围清零,解决唯分唯票问题。首先,在“素能类”测试阶段,面试前置,重点从自我认知、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决策应变、能力气质等8个方面测试竞职者素质能力;其次,在“理论知识类”笔试中着重从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县情概况等考察竞职者知识储备;最后,在“一贯表现类”考验中,设置了近五年受奖加分项,分级分次赋予加分分值。素能测试结束后,实行面试、笔试得分和受奖加分“三分合一”的核算方法,按照面试成绩的60%、笔试成绩的40%、受奖加分三项之和,从高到低按职数、竞职人数1:1.5的比例,确定深入考察对象。凡进入考察阶段的竞职者,测试成绩全部“清零”,把所有考察对象再次放到同一起点上公平竞争。
三是量化考察,精准评价,考准考实干部德才。在深入考察阶段,实行量化考察,采取民主评议、组织评价、考察组评价三种方式,所占权重比例分别为40%、40%、20%。突出工作实绩,注重政治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道德品行等内容,全面深入评价考察。各项指标测评格次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得分系数分别为1、0.8、0.6、0.4,根据每项指标的评价格次换算分值。在评价主体上扩大,民主评议增加了业务相关的“两代表一委员”和部分服务对象对竞职者的评价;组织评价增加了部门党组和考察组的评价权重,同时征求考察对象所在社区干部、邻居、父母、配偶等对其“德”的评价意见。在评价方式上完善,发给评价主体民主测评、岗位推荐两类表,测评表换算成分、使模糊的评价结果更加清晰,推荐表了解民意、重点解决人岗相适的问题。整个深入考察阶段先后经过竞职演讲、民主评议、谈话推荐、社区调查、组织评价、考察组评价6个步骤,精确计算量化考察得分,根据岗位职数淘汰靠后的考察对象。
四是全程公开,公平公正,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工作前期,采用多种宣传动员方式,公开竞争上岗的基本原则、人员范围、职位名额、资格条件、程序步骤,方便干部参与、群众了解、社会监督;试卷命题、印刷、分发、评卷“全封闭”,监考、阅卷、登分人员“三分离”;在工作中,对符合条件的竞职人员、面试成绩、笔试成绩、受奖加分总成绩、考察对象、量化考察得分、县委常委会任用人员、干部考廉成绩均在第一时间公开,做到每个步骤当场下定论、当天出结果;同时竞争上岗纪律检查组和邀请的“两代表一委员”全程参与工作、全程监督,新闻媒体“零距离”接触、全程报道,实现了全程阳光操作、干部公平竞争。
五是积极跟进,动态管理,强化竞争干部后续培养。改进干部日常考核工作,对竞选任用干部实行动态管理,打破“不提拔不考察”、“不换届不考察”的现状,充分利用班子研判、工作检查、谈心谈话活动等随时了解掌握竞争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情况,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后续培训培养,举办新任干部专题培训班,有计划安排参与重要工作、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等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