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中市拿出21个副县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竞争性选拔,本着简便、高效、公平竞争的原则,在程序设置上突破常规选拔方式,更加注重实绩选拔干部。
突破一:引入民主测评环节
为充分发挥党委(党组)领导和把关作用,《巴中市2013年竞争性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简章》明确规定,对资格审查合格的报考人员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开展民主测评,民主测评获“称职”(或“合格”)以上等次的,直接进入结构化面试程序。符合资格报名人数少于2人的,或通过民主测评进入结构化面试程序的人员少于2人的,取消该职位选拔。据悉,此次竞争性选拔共有50名符合有关资格条件进入民主测评环节。
突破二:取消笔试,增加结构化面试权重
为了避免“唯分”选人,防止“高分低能”的“考试专业户”出现,我市此次竞争性选拔,取消笔试环节,主要采取结构化面试方式进行,面试分值占总分的90%。重在测试应试者的认知水平、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简章》规定,进入结构化面试程序人数为2——5人的,面试后全部进入实绩量化程序;超过5人的,根据面试成绩取前5名进入实绩量化程序。
突破三: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
如何让“干得好”的干部在选拔中脱颖而出,是近年来我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一直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改进竞争性选拔方式方法,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而不是单纯在考试、分数上竞争,此次竞争性选拔,将实绩量化分值增至10分,评分方式主要以加分的方式进行核定。主要包括“年度考核、立功获奖、工作创新”三类。增加实绩量化分值真正使“干得好”的干部在竞争性选拔中占优势,特别是为基层干部搭建了“上得来”的平台。
从此次报名人员的情况看,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学历较高。大学以上学历49人,占98%,研究生学历6人,占12%;二是年轻干部居多。38岁以下32人,占64%。三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较多。50名报名人员中,来自县(区)级部门及乡镇20人,其中乡镇党政正职10人,占总数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