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于1994年启动公选,迄今已将近20年。一直以来,对于公选这种干部选拔形式、对于公选干部,外界有诸多质疑。
湖南省于1994年启动公选,迄今已将近20年。一直以来,对于公选这种干部选拔形式、对于公选干部,外界有诸多质疑。最典型的就是对公选干部是“考试专业户”、“不安心本职工作”的看法。正是为了回应外界的看法,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组织部公选办今年启动了《湖南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质量评估研究》调研。通过对1994年至2010年公开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的成长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共选拔干部121人,其中在成长中获得提拔的有31人,有26人担任省直部门的党政正职或者地级市的市长。得到重用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13.22%,1人降职,总胜任度达到99.17%。
公选之变 从强调学历到更注重实绩
省委组织部介绍,起初公选偏重于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才。因为当时机关大量缺乏这样的人才,公选题目的设置也往这方面靠,“明显偏向于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考查能力的题型所占比重相对较少”。
这之后,有用人单位反映,有些公选干部适应岗位慢,很难融合。专家分析,个别“双高”人才往往过于理想,他们的想法不能说不对,但就是与现实脱节,而且他们往往过于自我,很少考虑别人的意见和感受。
此次,在年底职位趋紧的情况下,省委仍然拿出这些岗位进行公选,彰显了选人用人公道正派、风清气正的决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郭开朗要求,公开选拔一定要“在制度设计上更严密,在选拔机制上更科学,在运行规程上更阳光,在监督管理上更有力”。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奇说,竞争性选拔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作随意性大,有些地方甚至随意更改报名条件和遴选规则;违反干部选拔有关规定,随意破格,因人设槛,还有诸如资格条件设置不够科学等。也正因如此,对这次公选考试命题,公选办负责人反复强调,要坚持按“干什么、考什么”原则,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进一步实现考试命题的“三个转变”:由知识型测试向能力型测试转变,由应试型测试向综合素质测试转变,由显性素质测试向显性和隐性素质测试并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