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选辉) 今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人民日报》头版今日发表评论称,这次会议将为改革勾画新的蓝图。
按照惯例,全会闭幕当日晚间将发表公报,这种新闻式的公报,将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总体思路和方向。公报该怎么看?哪些是值得注意的表述?公报发布后,具体如何执行?
综合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公报,《法制晚报》带您读懂公报。
发布时间 1978年以来 会后均发公报
公报是党和国家公开发布重大事件或重要决定事项的新闻报道性公文。公报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新闻性。
除了“公报”之外,一般党的系统还有“决定”、“决议”、“文件”,政府系统还有“工作报告”。
《法制晚报》记者盘点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发现每次三中全会均在闭幕当天发布公报。
比如,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2月22日闭幕,当天发布公报要求党的重点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98年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0月14日闭幕,当天公报提出,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公报看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字最多
盘点7次公报,字数最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公报,约7650字。那次公报介绍,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同时,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达7000多字的公报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王文章副教授对《法制晚报》记者分析说,1978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折时期,在当时的形势下,需要说的问题比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既要思想解放、平反冤假错案,又要进行改革开放,解决农业问题、发展问题,所以涉及面会比较广泛。
而此后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历届以来字数最少会议公报,约520字。
“公报其实就是会议对外发布的新闻报道,将会议的主要信息向大家告知,所以在字数上会有所控制。从最近几届来看,一般为两三千字。”王文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