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春水竞荡漾——富顺县大规模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记实
“近年来我感觉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更大了,锻炼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二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速度更快了,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各级干部的工作激情更高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明显”,在参与后备干部选拔的面试考场,一位来自乡镇的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2012年以来,富顺县着力把握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紧紧抓住选拔、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大规模培养锻炼年轻骨干力量,搭建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切实为全县夯实底部基础,助力次级突破提供了有力地干部人才保证。
拓视野,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县年轻干部众多,如何集中优秀群体并重点加以培养锻炼,既是县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这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县委决定每2年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
2012年,全县启动了后备干部集中选拔补充工作,经过各单位民主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82个单位产生526名初始人选。为结合不同干部的实际和岗位特点,从中选拔出不同类别的优秀干部,全县实行了分类选拔,即采取竞争性选拔方式,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程序,全程差额比选产生了70名具有公务员或参公身份的后备干部;采取素质测评的方式,通过“陈述+面试”测试人选基本素质及综合能力,选拔了25名事业后备干部;综合考虑熟悉领域、培养方向,适当放宽条件限制,通过定向竞选或干部职工大会推荐测评等方式,面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硕士研究生、选调生、党外干部、公选中落选的考察对象等群体,选拔了44名县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业类人才。
县委始终坚持高标准、规范化操作,采取了异地出题、结构化面试、差额考察、常委会等额或差额票决正科级后备干部人选等一系列举措,确保了后备干部的选拔质量。
“这次的选拔不拘一格,既为广大年轻干部搭建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也充分考虑到了专业技术人才及其他特殊岗位的群体,今后我将努力在专业领域做出成绩,不辜负组织的期望。”被列入后备干部的县林业局硕士研究生白海燕激动地说。
“经过新一轮的集中调整补充,全县后备干部达到261人,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下,女干部占23.5%,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进入了组织的大名单,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年轻骨干队伍。”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兰陵介绍到。
搭平台,一线锤炼识良才
让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关键是要为他们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展示才干创造好的条件,搭建大的舞台。为此,县党政主要领导舍得投入,把重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处处体现了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大决心、大气魄。
“干部好不好,关键看再学习能力强不强”,县委书记唐宏多次表示。县委先后2次选派18名后备干部赴清华大学参与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选派部分年轻干部分批到成都、绵阳、资阳、宜宾等地专题考察学习;在竞争性选拔后备干部工作中,县委书记对105名参与面试环节的年轻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全县第11期中青班培训了108名后备干部;全县600余名年轻干部参加了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集中考试……
“把更多的干部推向项目一线、招商一线、基层一线,在实践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这是县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由于工作任务重、人手少,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大都是业务骨干,各单位选派的意愿不强。为此,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等单位纷纷率先选派,带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2年,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申报实践锻炼计划的通知,全县189人踊跃上报了锻炼意愿,一线锤炼干部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中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项目一线和基层一线成为了锤炼干部的主战场,县委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抽调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参与大坡上水库、S305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工业园区建设及西城开发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共计232人次。5名后备干部以副职主持工作的方式在一线领导岗位强化锻炼。在今年的村(社区)党组织换届中,县委还将集中选派50名后备干部脱产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年。
“选派干部的力度之大是近年来少见的,大量的年轻干部活跃在征地拆迁、信访维稳、产业发展等攻坚破难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增长了群众观念,培育了担当精神,能力素质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升。”在工业园区锻炼的石道乡副乡长周礼麒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