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在线9月3日讯 近年来,竞争性的公开选拔在各地盛行,它通过扩大选人用人视野,的确成为了大批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但公开选拔也暴露出重知识轻能力,花费的人力物力不成比例等现象。
对于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县而言,符合相关公选条件的毕竟有限,应尽可能让符合条件的都来竞争,实现竞争最大化。合理制定职位条件,不过分去强调学历、年龄、专业等条件,适当体现关爱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干部的导向,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适当限制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等要素,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公开选拔中笔试往往成为了第一道关卡,或多或少让善考不善干的占了先,提升考试和考评科学化很有必要,通过提高试题命制质量,突出“德才”标准,又体现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增强与岗位的关联性,实现“干什么、考什么”目标。在考察环节,要把能力实绩反映全面、考核准确,把群众认可贯穿公选工作始终,实现考试评分、实绩评价和群众认可的有机统一,解决“高分低能”问题,实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目标。
作为公选工作的组织者,公选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比也是需要统筹考虑的因素。操作要“简”,使每一个流程环节的设置都合情合理,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本要“低”,使公选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比更趋合理,确保用较低的经济资源换取较高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