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今年面向社会统筹公选43名科级领导干部,坚持把“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用人导向贯穿于公开选拨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体制外优秀人才“亮绿灯”、“5%”实绩量化“重实干”、“1:2”差额考察“更择优”,是此次统筹公选的三大特点。
特点一:为体制外优秀人才“亮绿灯”
为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此次公开选拔除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设置年龄、学历、职位等基本条件外,还打破体制“壁垒”,选拔使用教师、国有企业人员、村(社区)及“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事业单位管理和专技岗位以及达到一定工龄的硕士或博士等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体制外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在“体制内”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平台。特别是首次把任满一个聘期、当选并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的范围。全市共有534人参加了此次统筹公选科级领导干部笔试,角逐43个职位。通过笔试、资格复审,77名教师、49名大学生村官、7名村(社区)支部书记进入面试。
特点二:“5%”实绩量化“重实干”
为规避“会考不会干、人岗不相适”的“高分低能”现象,巴中市坚持把“实绩量化”环节引入科级领导干部公选中,真正把能干事的人选出来,把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嘴巴干部”拿下去。
实绩量化占总分的5%,以加分的方式进行核定,累计评分不超过5分。主要对考生工作业绩、年度考核、立功获奖、学术研究和创新创造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量化评价。为具有可操作性,设置了“实绩量化”不同等次评分标准和细则,真正体现谁干的实事更多,谁取得的实绩更优,谁就在公选中更胜一筹。
在此次公选中,报考市工商联办公室主任职位的考生赵恒因年度考核优秀,立功获奖和学术研究等加分项目在实绩量化评分环节中,累积评分5分,成为此次统筹公选科级领导干部所报职位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关键。
特点三:“1:2”差额考察“更择优”
如何在公选干部的考察环节中真正“把德靠准、把绩考实、把民意考真”,是巴中市近年来探索和实践的重点。此次公开选拔《简章》明确规定,按照“1:2”的差额确定考察人选,综合成绩不带入考察环节,为真正选出“人岗相适”、“绩优德馨”的人才创造机会。笔试、面试和实绩量化评分成绩合计为考试总成绩,每个职位按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了86名人选为考察对象。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地广泛听取意见,采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等方式重点考察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不回避问题,不歪曲事实,不以偏概全。坚持考试成绩与考察结果并重的原则,根据职位需要,结合考试成绩、任职资格与考察结果提出任用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提交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并对拟任人选进行公示。若集体讨论无合适人选,该职位选拔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