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石泉通过新的选拔方式,使11名第一学历为本科、年龄在25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镇党政副职。在这次公开选拔中,石泉县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增设调研能力测试环节,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拉长“跑道”精心选
“唯考选人”、“以分取人”、“高分低能”是竞争性选拔干部必须克服和解决的问题。石泉县积极改进竞争性选拔方式,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增设调研能力测试环节,并按照3:3:4的比例确定分值权重,突出实践能力,拉长竞争“跑道”,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在调研能力测试环节,按照实地调研、撰写报告、调研答辩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应试者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确定一个村,并到村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调研结束后,统一到指定地点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调研答辩,其中:调研报告评审占30分,答辩评审占70分,两项得分之和为调研环节最终得分。为使评审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公开透明、更加符合基层实际,采取“专业评委+群众评委”的模式对调研成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评审,其中,“专业评委”由外省7名专家担任,“群众评委”随机抽取本县40余名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分值权重按专业评委80%、群众评委20%的比例进行分配。专业评委主要对应试者调研报告进行盲评,并在答辩环节就调研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的对策建议的政策依据和可行性等方面内容进行随机提问,根据答辩情况赋分;干部群众代表则对应试者调研能力和答辩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最后折算得分。
“‘笔试+面试+调研’的考选方式,有效避免了过去‘一张卷考试,一套题面试、一考定乾坤’的选人弊端,增强了公开选拔的科学性,提高了公开选拔的质量,让真正有潜力的人才在竞争‘跑道’上脱颖而出。”一位专家指出。
考准干部德与才
“这个女同志很不错,能吃苦,对人也很热情,到我们村上来调研的时候下大雪,她跑了几十户人家,饿了就在村民家里吃碗面,晚上都没回县城……”。在县委派出的暗访考察组了解考生调研情况时,喜河镇新喜村党支部书记王苏禹对到他们村调研的考生郑歆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考察阶段,石泉县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除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审核档案等常规考察手段外,采取暗访考察、延伸考察、两圈考察、部门联审等方式,全方位考察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
暗访考察即在考生到村开展实地调研后,县公选办抽调纪委、组织部干部组成暗访考察组,深入到各调研村,对应试者的工作作风、与干部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调研能力、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暗访了解,同时对应试者是否独立完成调研,是否邀请他人协助或由他人代替开展调研等情况进行监督、核查。延伸考察即对在现岗位工作不满2年的,到其以前工作过的单位进行延伸考察,其中:在现岗位工作不满1年的,在以前工作单位进行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并由原单位及原工作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鉴定;在现岗位工作满1年但不足2年的,在以前单位进行个别谈话,并由原单位及原工作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鉴定。为全面考察干部,该县还通过到考察对象所居住村、社区,对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进行考察,了解考察对象的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情况。同时,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审计、信访、人民银行等20个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对拟提拔任用人选进行全方位审查把关。
通过建立立体多元化的考察体系,从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掌握干部的德才素质,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科学化水平。
“刚开始还想着这些年轻娃娃可能不适应基层工作,来了就是镀镀金,做不上指望,但从近两个月的履职情况来看,分配到我们镇上的副镇长,进入工作角色还是比较快的,有热情、能吃苦,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得也很好,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说起通过公开选拔的副镇长,一名曾经全程参与公开选拔的人大代表显得颇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