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批公选共选拔干部126人
6月20日,福田区和龙岗区人大常委会分别召开会议,任命王强和冯现学为福田、龙岗代区长。巧合的是,他们两人曾参加深圳干部公开选拔,走上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现任南山区委书记李小甘、罗湖区委书记倪泽望当年也是通过公开选拔,先是走上区长岗位,后任区委书记。其中,倪泽望2001年出任罗湖副区长,也是通过公选胜出,可谓是深圳干部公开选拔的见证者。
今年5月31日,市委组织部再次面向全市公开选拔10名局级干部,包括4名正局级和6名副局级。从2010年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仅仅三年间,这已经是第八次公开选拔市管干部,共选拔领导干部126人,参加者数以千计,规模、次数都是不曾有过的。事实上,2010年以来持续推进公开选拔所面临的状况是,2009年深圳大部制改革中减少15个局级单位,产生许多“超职数干部”,很多干部当时没消化完,干部职位实际很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推行公开选拔,用市委组织部负责人的话说,体现深圳推进干部选拔制度创新的决心。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赖育坤曾表示,公开推荐选拔方式有利于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度、提高干部任用的公信度。它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从多数人中选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站到这个平台上来,主动表达自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意愿。通过竞争和层层筛选,发现和储备一批较为优秀的人才,公推选拔将与后备干部建设、干部的培养、培训和锻炼更加紧密地衔接,为干部队伍建设探索更多经验。
制度设计体现竞争因素
既然是竞争性选拔,深圳在公开选拔流程设计上,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备和科学的安排,以真实考核官员能力,并尽可能多地体现竞争因素。
从过去几次公选来看,除极个别岗位,每个岗位的竞争比例至少是1:5,也就是同一岗位至少有5人竞争,从中选出一人。考试是公推选拔核心环节,深圳出台公开推荐选拔领导干部履职评价细则,将干部平时表现、获奖情况、工作及学习经历、基层经历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与笔试面试按一定权重计入总分。
公开选拔面试采取“大评委制”方式,参与面试评委范围很广,有市委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等,同一职位的考生由40名左右评委共同评判。南都记者曾采访多位参与公选的官员,他们认为面试现场是最紧张的环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也是深圳公选的一大亮点。这个环节是要求报考同一职位的应试者在给定的时间内,不指定召集人,按规定程序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评委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分析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组织领导能力等作出综合评价,该环节被普遍认为能较好体现干部的水平。
票决阶段直接关乎公选成效。根据规定,深圳副局级干部人选在公推公选中,经笔试面试等环节后须差额上13人的市委常委会票决;正局级干部人选则需经70多人的市委全委会集体面试,由市委书记或市长当场提问,无记名投票,当场公布结果,宣布获任人选名单。
在市管正职选拔上,深圳将提名权和表决权交给市委全委会。2010年以来,深圳连续五次拿出29个市管正职职位在市委全委扩大会上差额推荐;采用全委会票决的办法选拔23名党政正职,其中差额票决15人,分别占同期选拔任用市管党政正职总数的41%和24%。
竞争性选拔成干部选拔主流
长期以来在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用人权和决策权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形成“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选人”的氛围,干部升迁只要搞定少数拥有决定权的人即可,直接导致暗箱操作等现象产生。从深圳实践来看,公推公选把提名和选择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有利于避免少数人说了算、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等弊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深圳推行公推公选的干部人事改革举措,将对我国未来干部制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推公选深圳早已尝试,引领全国之先。1986年,深圳破天荒面向社会公开招考4名正副局长,随后在社会上公开招考市劳动局、房管局、工商局、司法局等8个局级单位的正职或副职,两次共招考正副局级干部19人,这也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如今,公推公选无论制度化、规范化、连续性,还是在推进力度方面均超过以前。
2010年以来,通过八次公推公选,深圳已形成系列比较成熟做法,有些方面已形成制度,选拔程序及方法不断完善充实。如最近这次公选中新增业绩公示环节,更突出对工作实绩考察,除了在媒体上公示考察对象名单外,还要求在所在单位公示考察对象近三年的主要工作业绩,通过“晒业绩”让群众对参选干部的业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监督。
公推公选制度化将使得这项工作可持续性得到保障。目前,公开推荐选拔、竞争上岗正在逐步成为深圳选拔领导干部的主要方式之一。2010年,深圳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选拔的局级干部占新提拔委任制局级干部总数的52%。2011年局级干部竞争性选拔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70%。根据2010年深圳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制定的目标,到2015年,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新提任委任制领导干部不少于1/2。南都记者 孙天明
彩由
深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曾引领全国风气之先,自2010年开始,公推公选逐渐常态化、制度化,逐渐成为深圳主要的选拔干部方式,无疑将在全国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形成干部人事制度创新的连锁反应。
全国也有一些地方尝试公推公选领导干部,但像深圳这样形成完善的一整套办法的却很少,深圳的实践将为全国其它地方的探索提供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
彩评
公推公选突破了“人选人”、任命制的局限,扩大了选拔和被选拔的范围,让官员任用中的种种弊端某种程度上得以避免,简言之,可以让“跑官”变得更难,它的积极意义毋庸多言。
不过,从目前公推公选来看,虽然选拔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但民众参与及决定性仍极其有限,也就是说,公推公选仍然是官推官选,普通民众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所以,公推公选相比以往的干部选拔方式,只是一种技术性的调整,而非根本性的转变。而下一步,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让公众真正拥有发言权,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声音
公开推荐选拔这种竞争性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度、提高干部任用的公信度。它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从多数人中选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站到这个平台上来,主动表达自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