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宁强县委组织部对今年公选的18名副镇长人选进行集中谈话后,这些同志将分赴全县18个镇展示才华、放飞梦想、践行诺言。
这是该县在2004年面向全市公开选拔10名副科级领导干部、2011年面向全县公开选拔12名副镇长后,再次面向全县公开选拔18名副镇长。三次面向社会公选,一次比一次规模大,选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放宽条件,让更多的年轻干部参与进来
王雅洁,庙坝镇的大学生村官,也是本次脱颖而出的18名副镇长人选之一。2009年到村任职后,她一直埋头为村里的乡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从未想过自己能以村官的身份参加公选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所以我由衷的感谢县上给我们这次机会。”在得知大学生村官也能报名参加公选的消息后,她心中的那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为选出更多优秀人才,这次公选在身份、年龄、学历等“门槛”条件上有所放宽,凡是年龄在32周岁以下具有国民教育专科以上学历和35周岁以下具有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财政全额供养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都可报名。条件的放宽,让更多的年轻干部有了展现才华的机会。同时,专门拿出2个副镇长职位,从符合报考条件的在岗在聘大学生村官中选拔。这是该县首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选拔范围,这既体现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和爱护,也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这次公选共有197名考生报名参加,占全县符合条件的青年干部队伍总数的86.4%,通过资格审查191人,占报名总数的96.95%。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干部167人,大学生村官24人;本科学历136人,专科学历55人;男性119人,女性72人;平均年龄28.6岁。
创新程序,让考生在公平的舞台上展现自我
“用公选这种形式选人用人,
打破了选用干部的神秘感,不仅公开透明,一路阳光,还进一步改变了以往使用干部侧重于论资排辈的惯性思维,做到了唯才是举,调动了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参加公选的县广电局干部郭枫说。
科学规范。此次公选分为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笔试、结构化面试、自我展示和素能测试、组织考察、任用等环节。按照笔试10:1,结构化面试5:1、素能测试和组织考察2:1比例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选。
笔试委托中组部指定的重庆领导干部考试中心结合县域实际和副镇长职位要求命题、制卷、阅卷,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和胜任岗位能力,以及对县域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掌握程度。笔试结束后,考生张莹说:“此次笔试题目切合实际,针对性强,能够充分考察考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化面试实行大评委制,邀请市委组织部部分科长、省市县“两代表一委员”、在家的全体县级领导、部分县直部门负责人和镇党委书记,共69人组成面试评委。面试采取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实行主考抽考场、考生抽考场考号、工作人员随机分配的“三随机”方式进行,设置了手机信号屏蔽仪和保密室等,全程进行了摄像,程序设计严谨规范,社会反响较好。
公开透明。本次公选的笔试、结构化面试、素能测试等均邀请了部分“两代表一委员”担任考风考纪监督员,负责考风考纪监督。抽调纪检干部全程参与,负责纪律监督和全程摄像。公选的每个环节,均通过在机关张贴和网络公布等方式,向社会进行了8次公示,做到了公开透明,一路阳光。
民主选人。自我展示和素能测试邀请各层面的42名评委全程跟班观察考生表现,由评委根据考生表现情况进行实名推荐,35名考生进行了相互推荐。之后,18名在家的县级领导、18名镇党委书记对考生进行了现场抽签、提问、点评和实名推荐。推荐中考生每得一票积1分,每推中总得票数排名前16的机关事业干部、排名前2的大学生村官中的1人,积2分。并按程序进行了量化考察。考察结束后,按照县级领导推荐10%、镇党委书记推荐10%、评委推荐30%、考生相互推荐及推中40%、组织考察10%的权重,分别进行了量化计分作为考生最终成绩,按照总成绩高低取机关事业干部前16名、大学生村官前2名,共18名人选作为拟任用人选,并按成绩高低分配岗位。选培结合,让考生既检验自己又锻炼自己
为进一步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将选拔干部同培养干部相结合,在县委党校对进入素能测试的考生进行了4天封闭式的培训和测试。主要测试环节包括开班培训、考生自我介绍、自定题目演讲、才艺展示、指定题目演讲、考生相互介绍、素能测试等7个环节,达到了让考生展示、锻炼自己的目的,综合素能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
县人大干部崔剑平在成为一名公选副镇长后,说:“这次公选,程序设计很独特,特别是在素能测评阶段,将选干部和培训干部相结合,对考生的组织纪律、人际沟通、知识储备、承受压力等方面做了一次综合考验。”
该县公选办从最初的宣传到报名、笔试、结构化面试、培训、自我展示和素能测试等每个环节,工作人员均亲自打电话告知考生有关情况,提醒注意事项。设置了两部热线电话,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主动回应考生和社会各界关注和提出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