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试环节, 杭州市组织考生到市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一线调研。
杭州市从1992年开始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去年以来,杭州重点完善“业务、思路、实绩、品行”四位一体的德才评价体系,今年初在全市定向年轻干部竞争性选拔工作中,运用这一体系考德才,选拔了9名市管干部和97名“80后”乡镇(街道)副职,树立了凭实绩、看德才选用干部的正确导向。
“一职一卷”考业务。为解决用与学、干与考相脱节的问题,笔试面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实行“一职一卷”,按选拔岗位量身定制试题,着重测试人选对报考岗位的熟悉程度、对相关业务的思考深度、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例如,“本市因天然气管道改造,部分区域天然气供应时断时续,引起居民不满,你如何处理?”这类情景模拟题,有经验的同志如鱼得水,没经验的同志无所适从。“考的是平时积累和基层工作经验,没有实践死记硬背也没用,有真才实学不用复习也照样考得好。”许多专家和考生反映,“考试几乎就是实际工作的模拟,能答好题离干好工作就不远了,灯下苦读不如埋头苦干。”
实地研究考思路。在面试环节增加实地调研,组织入围面试人员分组赴未来科技城、滨江区、萧山区临浦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等单位考察,并独立完成研究报告。担当面试评委的领导和专家对研究报告评分,并按30%比例计入面试成绩。一名专家说:“这个环节主要考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在同样的地方,大家结合各自报考岗位去发现问题;第二个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方面结合在一起,考生思维的敏锐性、缜密性就考出来了。”
定量分析考实绩。采用量化评价法,对583名入围面试人员,全面了解近年来学过什么、干过什么、管过什么,尤其是干成了哪些事情,从工作成果、年度考核、奖惩情况、基层锻炼等7个方面进行量化赋分。同时,结合近年来在区、县(市)推行的实绩分析、实绩通报等数据,与干部个人情况进行比对验证,确保实绩不带水分。个人经历实绩评价分占10%,与笔试、面试成绩一起计入面试人员的综合得分,以此确定考察对象。许多同志认为,这能有效防止简单以考试分数取人。一些年轻同志说:“前几年下基层锻炼虽然苦点,但也做了不少事、有了一些成绩,现在这段经历为我加分不少,付出终有回报。”
“8小时”内外考品行。2010年,杭州在富阳试点竞争性选拔中强化“8小时”外德行考察。此次竞争性选拔,全面深化2010年底出台的《杭州市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对人选“8小时”内外品行全方位扫描。“8小时”内看工作表现,将关键时刻、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个人表现作为重要标准;“8小时”外看生活、社交圈表现,看平时、看细节。实行正反双向测评,设置15个“问题性”测评项目,将有高分、无德行的干部过滤出来。“关键时刻表现是评价干部德的试金石,比如,在去年抗台风‘海葵’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德的评价自然就高;有的干部工作还不错,但社区反映他乱停车还态度蛮横,这样的干部就要扣分。”考察组的同志说。(通讯员 杭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