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西面向全省竞争性选拔的15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已履新两个多月了。记者从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人大办公厅等用人单位了解到,这15名同志到岗以来,工作能力强、与岗位匹配度高的特质初显。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表示,对他们作出综合评价还要等一年试用期满,但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让我们很满意!
这些得到认可的“好马”,让这次竞争性选拔的“赛制”再次引起各界关注。什么样的“赛制”更科学,更利于选出“千里马”?日前,记者赴江西进行了实地走访。
考试内容切合实际工作
不少“笔杆子”、“理论专家”遭淘汰
笔试结果一公布,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考试前被认为“至少在笔试阶段没问题”的“笔杆子”、“理论专家”,不少都没能胜出。
“会考的不一定会干,会干的不一定会考”是各地在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中普遍遭遇的难题。为此,江西在此次竞争性选拔考试内容上费尽了心思,采用人机对话测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入围面试人员。
作为首轮考试的人机对话测试分理论素养和能力测试两部分,注重考察考生知识面。许多考生反映,题量大、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考的是功底,根本没法“突击”。
笔试题目则让时任南康市委书记的谢德强感到十分惊喜:“拿到卷子一看,有道题考的是群体性事件的危机处理,这可是地方‘一把手’的基本功。再一看,一共六道大题,包括领导工作实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材料写作等题型,考的都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事。”凭着满卷来自实践的大白话,谢德强从报考同一职位的近百名竞争者中挤进了前五名。
“干什么,就要考什么。”江西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这次拿出的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预防腐败局专职副局长等15个岗位,都是重要部门的重要岗位,需要较强的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次公选考的也就是这些内容。”
面试突出人岗相适
实践工作经验丰富者脱颖而出
“面对面一坐,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一摆,纸上谈兵的一下子就露馅了。”江西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调研员宁满林说。这次竞争性选拔中不乏笔试成绩第一、面试成绩却垫底的“大逆转”。
现任省委信访局(省政府信访局)副局长的谢德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以并列第五名入围面试的他,凭借面试环节的出色表现,总成绩一下子跃居榜首。
“尤其是对于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选拔来说,通过面试更能看出能否胜任报考岗位。”因此,这次选拔将入围面试成绩和面试成绩赋予相同比重,保证面试“话语权”。
为选出更适合岗位要求的“谢德强们”,江西在这次竞争性选拔工作中进一步扩大差额比例,将入围面试人数比例扩大至1∶5。“如果按照1∶3的比例,我连面试环节都进不了。”谢德强坦言。
面试题目则实行一岗一卷。每个岗位都是4道面试题,其中“单位领导班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2题是基础题,15个岗位都一样。另外还有2道岗位题,根据各公选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不同,设置了不同题目。信访局副局长岗位被问及对当前信访形势的看法,省委党建办副主任岗位考到的是如何抓好党员教育……“这些题目突出能力与职位的高度匹配,全面检查了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采访中,多位面试者一致认为。
为保证面试评委评价客观公正,江西采用了考生与评委两轮抽签的“双向随机”模式。面试前,由考生抽签决定各职位的面试顺序,以及同一职位考生的入场顺序。对于每个职位的13名评委,除了1名来自公选岗位所在单位外,其他12名都是在面试开始前抽签决定的。
组织考察引入量化计分
对干部德行全方位“体检”
组织考察开始前,考察对象个人《廉政报告表》就跟考察预告一起张贴在了所在单位显眼位置。配偶、子女等从业情况,近三年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情况,违反规定到营业性娱乐活动场所的情况……社会关注的干部作风“热点问题”一一在列。
如何考准干部德行,一直是竞争性选拔制度中受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江西在这次选拔中采用“量化计分”形式,从“考什么”和“怎么考”两个方面对考察环节进行了完善。
考察内容包括考察对象个人基本条件、群众评价、任用排序意见三个部分,其中群众评价占比最高。结果以百分制计分,每部分包含2-3项具体内容,具有详细的量化标准。
群众评价怎么评?江西采用了民主测评、个别谈话、书面征求意见三种方式。对在县(市、区)工作的考察对象,民主测评参加人员扩大到乡镇党政正职,县人大、政协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正职;对在省、市直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考察对象,人数较少的单位甚至扩大到了全体机关干部。在现单位工作不满1年的考察对象,还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方式进行了延伸考察。
“没想到考察环节搞得这么认真、这么细致。”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的陈洪生,对这次竞争性选拔的考察过程印象深刻。不少党员干部感慨,这次竞争性选拔考上的公认度高,没考上的也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