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经历,让我参加公选更有底气,基层一线就是干部成长的最佳舞台。”2010年从林州市新农办被选派到城郊乡东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郭法红,由于驻村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12年被推荐参加公开选拔脱颖而出,提拔为副科级干部。和郭法红同批胜出的36人中,来自基层一线的就有31人。
“凭实绩用干部,就是要把农村基层和经济发展前沿作为赛马场,在一线锻炼、检验、选拔优秀干部,真正把有本事、干实事、有威信、有潜能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市委书记郑中华道出林州“一线选干部、实践增才干”的用人导向。
向基层一线倾斜让苦干的人有奔头
“要不是市委在我们村官中定向选拔,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从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直接成为副乡级领导。”刚刚走上副科级领导岗位的李靖亮,一谈起竞争性选拔就激动不已。
李靖亮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村官,在采桑镇下川村担任村主任助理。2012年,李靖亮通过公开选拔,成为了采桑镇副乡级领导干部,让全市500余名在农村一线默默奉献的大学生村干部看到奔头。
除了定向选拔,林州在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还通过业绩加分或直接面试等方式,让更多的优秀基层干部进入选拔视野。据统计,2010年以来竞争性选拔的138名科级干部中,来自乡镇基层的占到56%。
在发展一线锻炼让实干的人得甜头
市委在干部选拔任用时,注重向经济发展一线倾斜,优先考虑在交通城建、征地拆迁、工业项目等工作一线,并由重点项目指挥部、分管领导推荐提名,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大胆使用。
“在工业项目推进指挥部这段时间虽然又苦又累,但收获很大,不仅自己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职务也得到了提升。”这是新任工信局党组书记陈清玉的心里话。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林州先后设立了城建、旅游、交通、工业等项目建设指挥部,从有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直接参与建设规划、征地拆迁、协调推进、质量监督等一线工作,责任到人,问责问效。坐在机关的干部整天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高强度的工作不仅是对干部意志的考验,更是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检验。
在今年的干部选拔中,11名和陈清玉一样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被提拔重用。三年来,还有12名乡镇主管工业经济的副职被提拔为正科级领导,20余名懂经济、善管理的年轻干部被选拔到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发改委、工信局等部门领导班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业务一线选拔让能干的人来带头
“选干部就是选带头人,特别是在专业性强的部门,要更充分地发挥业务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翔这样认为。
以林州第一中学为例,鉴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市委决定对空缺的副校长职位,在一线教师中开展竞争上岗。2011年2月,通过笔试、面试、竞职演说、民主测评等一系列程序,多年担任班主任、年级主任的骨干教师凭优异成绩赢得全校师生一致认可,从普通教师选拔为副科级领导。走上领导岗位的老师依然坚守教学一线,带头钻教研、抓教学、强管理,引领一中再创多项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