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有处说 事有处办 难有处解
陕西紫阳县:事事都找“五个一”(深度关注)
陕西紫阳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方法,着力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搭建服务群众平台,建立长效管用机制,扎扎实实谋群众需要的事、干群众想干的事、做群众受益的事,政通、人和,发展的态势自然好。
做好群众工作,并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包装”;联系服务群众,也不用喊大而无当的口号。紫阳的实践再次验证,我们从来不缺联系服务群众的措施,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没落实、坚持没坚持。
——编 者
夜幕初临,陕西紫阳县城广场一如既往的热闹,聊天的老人、嬉闹的孩子、三三两两散步的人们……
“今年要修滨江商业街,棚户区也要改造……”在广场东北角的显著位置,陆陆续续有人围在“公示栏”前议论。细心的人发现,去年的20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通报,已悄然换成2013年度重点工作包抓责任落实方案。目光左移,一整面墙上醒目地张贴着县委书记、县长等县级领导、各县直部门负责人、21个镇党委书记的照片、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这样的公示,现在已经延伸到紫阳全县各个领域。
近年来,紫阳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一张问卷调查,倾听群众心声;一块牌子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一部热线电话,回应群众诉求;一个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一名干部包联,帮扶群众发展”的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如今已初成体系。
不说空话办实事
年年“万人问卷”,在党政工作与群众诉求的契合点上做文章
紫阳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地无百尺平。作家贾平凹曾在一篇文章中把紫阳人比作“翘尻子”。为啥?走上坡路时,必须猫着腰背着手,屁股翘得老高。但在城关镇环城路社区,支部书记吴秀祥告诉记者:“今天的紫阳人再也不是‘翘尻子’了。”
这一变化与紫阳县近年开展的万人问卷大调查有关。
2007年初,吴秀祥大妈接到县委、县政府发放的一张“问卷调查表”,上面就社会民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问题向全县干部群众征求意见。
“管他有没有用,先填上再说。”吴秀祥重点说了两件事。一个是:城区一些街道和背街小巷都是土坡路,路不平,灯不明,上下不便,家家都打手电筒,能不能改造改造?另一个是:紫阳山大沟深,群众出行难,能不能让火车在紫阳多停几趟?
虽然当时吴秀祥提的两件事,都纳入了当年县委、县政府的20项重点工作。但是,当着县领导的面,吴秀祥还是表达了她的不信任:“这20件事,只要你们能办成两三件,就算没说空话!”
让吴秀祥吃惊的是,当年,大范围的城区改造迅速展开。县上陆续投入700多万元对县城大小街道及背街小巷进行全方位“美容”:主街道平了,路灯亮了,小巷道土坡路也变成了一级一级的台阶路,街区里的居民走路再也不“翘尻子”了。再后来,途经紫阳县的客运列车确实停靠多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紫阳县已连续6年在社区居民、村组农户、各级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中开展“万人问卷大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每年据此确定20件惠民实事。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100件城乡实事,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难、住房难、出行难、增收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