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领导组团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考察干部实绩,围绕抓经济、抓环境、抓民生、抓队伍等市重点工作,连续4天在广东省梅州市6个县(市、区)的12个镇(街),上高山、下农田、进企业、入校园、到工地、访社区,仔细看、用心问,查实绩、看亮点,然后集中评议投票,将投票结果提供组织部门研究和市委常委会票决人选参考——这是今年4月梅州市首次从全市镇(街)党(工)委书记中公推遴选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做法。整个公推遴选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组织部门主导的基础上,注重在选拔对象、测评方式、考察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凸显“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三重三公”。
“重基层”:面向镇委书记定向选拔,把基层作为选拔干部主战场。为激励基层干部安心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此次公推遴选专门面向全市镇(街)党(工)委书记,并在关注基层上实现创新,明确遴选对象的条件:必须是任镇(街)党政正职满2年且在乡镇工作满5年的在任镇(街)党(工)委书记。市委组织部派出考核组对全市67名符合条件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推荐,然后由各县(市、区)党委好中选优,差额研究产生26名推荐人选,树立了从基层选拔用人的导向。
“重实干”:突出“干什么考什么”,考出干部干事真功夫。此次公推遴选不进行笔试,只设置述职答辩环节,注重测试基层工作能力,确保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每位推荐人选参加答辩时需要回答1道公共题和1道自选题,公共题要求围绕当好一名乡镇党委书记的最深刻体会进行阐述, 展现镇党委书记的精神面貌;自选题主要考核参选人员对梅州市的重大决策部署、战略思路、重点工作的理解、思考和落实举措,展现镇党委书记的干事状态。述职答辩后根据26名推荐人选的得分情况选出12名差额考察对象。
“重实绩”:市领导组团实地考察,让真正干得好的人选得上。这次公推遴选把“重实绩”贯穿全过程。一是实绩量化测评。在民主推荐之前,各县(市、区)对辖区内镇(街)党(工)委书记进行实绩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县(市、区)干部大会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和县(市、区)委常委会研究确定推荐人选的重要参考。二是实地考察实绩。这是这次公推遴选的最突出亮点,在对12名差额考察对象考察阶段,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市法检“两长”以及部分市“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考察组,到差额考察对象所在镇(街),听取考察对象工作汇报、实地察看2个镇重点工作或重点项目,然后集中评议投票,将投票结果提供组织部门研究和市委常委会票决人选参考。
“重三公”:整个遴选过程公开选拔条件、公开选拔程序、公开答辩、实行大评委制、实地考察差额人选工作业绩、全程接受媒体和群众监督。尤其在述职答辩环节,答辩题目邀请有关专家在市纪委干部监督下封闭命制,在述职答辩会议上现场拆封,由答辩人员现场抽题。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市法检“两长”共50多人组成大评委团现场实名签字评分,对参考对象全方位考评,成绩现场公布,让遴选过程公开透明。同时,邀请市纪委干部、市干部监督信息员全程监督,并现场随机点选3名列席人员作为监督员,邀请市、县、镇、村各级干部和部分来自基层的市“两代表一委员”列席观摩,入围人选名单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保证了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林碧红表示:“邀请人大班子和部分人大代表参与述职答辩评判和实地考察,充分发挥了人大在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中的监督作用。”(通讯员 梅组)
编 后
梅州市公推遴选传递出选用干部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正能量。把眼光聚焦在基层,选用善于攻坚破难、善于干成事的基层干部,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既“竞争遴选”又创新“实绩考察”,有些干部述职答辩成绩排名靠前,但实地考察排名靠后,最终被淘汰;相反,有些干部述职答辩成绩排名靠后,但实地考察排名靠前,最终胜出。变“闭门选官”为“上门考察”,创新了集体现场考察干部实绩的方式。在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采用大评委制评分,群众参与监督,专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述职答辩评判和实地考察,体现了“开放选人”的竞争模式。让组织用人更明白、让社会更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