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坚持注重民意基础、注重实际能力、注重公开透明,积极探索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程序和办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近两年来,通过公推公选的方式,先后公开选拔了17名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各镇领导班子,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注重民意广推荐,严把源头质量关。坚持把民意基础、工作实绩作为参与竞争的“门槛”。在公开资格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四荐一复核”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推荐符合条件人选。“四荐”即采取党组织民主推荐,各类经济组织、群团组织、各界群众自愿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个人自荐四种方式进行公开推荐;“一复核”即对未经过党组织民主推荐或民主推荐得票未达到所在单位干部职工总数30%的,由县公推公选办派出工作组深入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召开干部职工大会,采取个人陈述、民主测评和民主征求意见的方式,对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复核,凡民主测评优良率达不到70%或民主征求意见得赞成票达不到50%的,取消其报名资格。通过“四荐一复核”的方式,做到看民意退拙,重公论择优,让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把好选人用人“第一道关口”,从源头上保证了参与竞争人选的质量,实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能力测试重实践,拉长“跑道”精心选。积极改进竞争性选拔方式,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增设调研能力测试环节,突出实践能力,拉长竞争“跑道”,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调研能力测试环节,按照实地调研、撰写报告、调研答辩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应试者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确定一个村,并到村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调研结束后,统一到指定地点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调研答辩。在调研成果评审中,采取“专业评委+群众评委”的评审模式,聘请外省专家教授和本县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及相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评审团,分值权重按专家80%,群众代表20%的比例进行分配。专业评委主要对应试者调研报告进行盲评,并在答辩环节就调研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的对策建议的政策依据和可行性等方面内容进行随机提问,根据答辩情况赋分;干部群众代表则根据应试者调研能力和答辩情况进行民主测评。“笔试+面试+调研”的考选方式,有效避免了过去“一张试卷考试,一套题目面试”公式化选人的弊端,增强了公开选拔的科学性,提高了公开选拔的质量。
立体多元细考察,考准干部德与才。除运用常规考察手段外,采取暗访考察、延伸考察、两圈考察、部门联审等方式,全方位考察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一是暗访考察。应试者到村开展实地调研后,由县纪委、组织部干部组成暗访考察组,对应试者的工作作风、与干部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调研能力、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暗访了解,同时对应试者是否独立完成调研,是否邀请他人协助或由他人代替开展调研等情况进行监督、核查。二是延伸考察。对在现岗位工作不满2年的,到其以前工作过的单位进行延伸考察,其中:在现岗位工作不满1年的,在以前工作单位进行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并由原单位出具鉴定;在现岗位工作满1年但不足2年的,在以前单位进行个别谈话,并由原单位出具鉴定。同时,要求原工作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三是“两圈”考察。到考察对象所居住村、社区,对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了解考察对象的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情况。四是部门联席审核。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审计、信访、人民银行征信部门等20个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对拟提拔任用人选进行全方位审查把关。
公开监督贯全程,阳光操作促公正。一是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对公开选拔相关内容、程序等向社会各界进行通报,让广大群众了解选拔工作、关注选拔工作、支持选拔工作。在调研阶段,组织考生填写家庭及社会关系信息登记表,对考生抽取的调研地点在本人工作所在镇,或其他会影响调研公平公正的情况,则进行适当调整,减少人为因素,防止优亲厚友。二是强化舆论引导。在公开选拔前,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邀请《石泉网》、石泉电视台、石泉信息网等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民代表参与。同时,大力挖掘和宣传公开选拔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三是强化民主监督。坚持拓宽监督渠道,前移监督关口,摒弃“暗箱操作”。在试题运送、保管、笔试、面试、调研、考察等环节,邀请县纪委全程参与,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笔试监考、面试及调研答辩的监督,让选人用人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增强了竞争性选拔工作的公信力。(王善武 杨强)